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菊文化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内乡 > 菊文化
倾心衙署研究 打造文化品牌
添加日期:2011-08-03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谈谈新版《内乡县衙与衙门文化》面世之际的感受

    七月中旬,我主编的《内乡县衙与衙门文化》(第14次印刷)一书出版面世。对我而言,心有三喜:一是全书记题词予以肯定、鞭策;二是著名学者、老友茗公先生著文鼓励;三是经过一年多的挖掘,研究又取得新的进展。如今,我已年过七旬,面对又一次面世的著作,回顾与县衙结缘的30多载春秋,感慨良多。

    我很幸运。三年困难时期,我高中毕业,一生未进大学校门,高中是我的最高学历。1979年开始,在水利局当打字员、刻蜡板的我,有幸结识了县衙博物馆创始人之一、首任馆长余飞,开始为他倾注心血的文物、文博事业开蜡板、绘图,并慢慢接触县衙。1985年,我调入才成立一年的县衙博物馆,正式开始我的衙门之旅。进入县衙后,我秉承一贯的原则,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工作上,刻蜡板、打字、手工搞展览,需要我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挑肥拣瘦,也没想着干出什么大事。1991年12月,我执笔撰写的《明清县衙建筑的功能》一文被《文史知识》选用刊登。当时,国内研究衙门的论文屈指可数,能在《文史知识》这样被称为“大专家写小文章”的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史学刊物上发表,强烈地激发了我研究的信心和决心,也成为我衙署文化研究的里程碑。数年之后,《内乡县衙与衙门文化》出版问世,并与今年七月又一次印刷。从搞业务到发论文,从发论文到出专著,到如今被人们称为衙门文化研究的学者。能有此,实属幸运,此为感慨之一。

    我很勤奋。请谅解,这不是自吹。接触、了解我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高中学历,没有头衔;脑子拙笨,口才不好;不善交际,没有文人气质,更无学者风度;交谈时词不达意,没有妙语连珠。这样的人要出成绩,不勤奋能行么。建馆之初,承蒙领导重用,我多次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诸如申报“国保”材料的编写、修复方案、陈展方案的制定等重大业务工作。并逐渐产生利用这一标本优势,从事县衙文化研究的梦想。然而学识浅陋,资料匮乏,困难重重。但我确信天道酬勤,搞学术研究,若无先天聪慧,只要有痴迷和执着精神,肯于钻研、坚持不懈,也一定能够取得成绩来。为此,我购书“充电”,求教专家,交友结缘,为我提供资料,从而理出了一个古代县官知识的头绪,先后写出有关县衙、县官制度的学术论文十多篇,发表在《文史知识》、《清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历史档案》、《史学月刊》等全国层次高、影响大的重要史学刊物上,微观研究衙门的成绩,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道成等清史研究专家的肯定。1999年5月,历时两年,五易其稿,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内乡县衙与衙门文化》一书出版面世。2007年开始,三度入选国家图书馆。有关专家称其为“填补了国内衙署研究的一项空白”,“明清州县政权研究的补缺工作”,“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等,获1999年度南阳市社科成果一等奖,并名列榜首,受到市政府表彰。其后又不断修改充实,数次重印,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反响,受到了社会各阶层读者的普遍认可和欢迎,为打响内乡衙署文化研究的品牌,确立衙署文化研究发祥地的地位起了一点作用。能有此,必须勤奋,此为感慨之二。

    我很执着。退休后,本来可以在家安享晚年,歇歇心。无奈我社交面窄,朋友少,又不会打牌、喝酒,娱乐活动一样都不会,在家只有以书为伴。一段时间之后,我感到非常困惑迟钝。因为衙门文化,尤其是县衙文化,属于史学的微观领域,不接触社会,脱离广大游客,等于断送资料来源,很多信息就难以收集。退休后,我一方面利用县衙文化书店这个窗口,签名售书宣传县衙以外,更多的时间则是继续从事研究,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资料,为元好问、沃、高以永、章炳焘四位著名县官写了传记,不断充实完善这本书。我也在这珍贵的资料堆里发现了宝藏,找到了幸福。有时也在帮助别人查找资料时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可谓是予人方便,予己方便。2010年,我在衙门文化书店见到袁旭之子袁秉鉴,挖掘了大量史料。由于本人建议,在馆领导的支持下,推翻了“别廷芳暗杀袁县长”这一历史观点,为改写宛西自治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去冬今春,我又对内乡县明清500多年175名县官的资料进行拉网式的考证。以内乡县志为基础,对照官方的档案史料,家乡的史志,其他任职地的史志等多方资料相印证,通过以书为媒请求帮助,进图书馆查阅史志,打长途、发信息、求助档案史志同仁朋友,得到过许多素不相识的人的热心帮助,提供了所需要的珍贵资料(也受过少数人的冷落)。截至目前,弄清、填补或纠正县官资料错讹达140余处,降低了籍贯不详、科举不详的人数,大大提高了资料的准确度。说实在话,当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尤其是艰难曲折的努力,弄清了一个县官的籍贯或科举出身,特别是纠正了某一记载上的失误,能为内乡留下相对可靠的史料以资查考,后人再不需要费劲考证,其内心的快乐及其成就感难以用文字形容。然而,经努力,仍有少数县官考证无果,他们大多属临时任职,志书仅记其名。在今后的时间,我将继续考证弥补。

    古人云,“做一事须精一事,庶己心乃安然。”三十年来,我认定衙署研究这一个课题,矢志不渝。如今身退心不退,依然致力于衙署文化研究,并力求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回报广大读者。不少读者在购书签名时称赞说,我为宣传内乡做出了贡献。许多朋友写来了热情洋溢的书信、诗词、书法,提出了打造衙署文化经典之作的意见和建议,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安慰。能有此,必须执着,此为感慨之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衙门文化,博大精深。我虽年已古稀,但对衙门文化的研究始终痴心不改。正如县委书记全新明同志的题词:三十春秋勤耕耘,倾心衙署成大作。以史为鉴醒后人,一书多版留英名。我决心,在我的有生之年,继续耕耘在衙署文化研究的田地里,回报过去和现在关心我的各级领导同志、专家学者、道友同仁、广大游客,不断更新、充实拙作,为社会奉献一本有价值的衙署文化专著。


上一篇:古代十圣人      |      下一篇:六旬老人“泥人于” 指间艺术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