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菊文化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内乡 > 菊文化
上墙的热词―标语,见证时代变迁
添加日期:2011-08-30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很多人认为,热词热语是互联网的产物,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的专属。其实不然。在我看来,热词热语早已有之,那就是墙上的标语。但在不同时期,却传达着同一个主旨的标语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在偏远的乡村、繁华的城市存在。
 
  标语作为中国的一大特色,曾长时期存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每一个乡村角落。它们是时代的符号,浓缩了政策的变迁和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2009年夏天,笔者曾深入河南省内乡县进行了一次关于墙头标语的采访。采访中,笔者遇到了一名叫齐保东的老人。他是“搞宣传”的――下乡刷写墙头标语。齐保东在乡间地头刷写了43年的标语。同一堵墙壁上,他写了又刷,刷了又写,年复一年,不知写了多少标语,每条标语对应的,是一项国家或当地政府的政策出台。
 
  在内乡县最西边的桃溪镇采访过程中,两位与共和国同龄的老人回忆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标语和自己的亲身经历。
 
  两位老人都记得,小时候村里的墙上到处写着“吃水不忘打井人,翻身不忘毛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等赞颂新中国和毛泽东的标语,也经常听大人们讲“桐柏山”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怎样和日本人打仗的事情。
 
  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因内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总路线万岁!人民公社万岁!”“人民公社无限好,万里江山一日新”等标语,铺天盖地地刷在了桃溪镇的墙上。
 
  1959年,桃溪的社员们开始吃集体食堂。老人回忆,大食堂刚开始办的时候吃得很好,但好景不长,一段时间后,老人明显感觉到自己吃不饱,“一出食堂的门就感觉又饿了”。
 
  肚子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浮夸风”又兴起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标语,出现在内乡县高高低低的墙上。
 
  1966年5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召开的八届十一中全会,相继通过了《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决定》,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打倒走资派,横扫一切牛鬼蛇神”“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奋勇前进”等标语开始大量出现。
 
  齐保东刷写标语的经历,正是从这时开始的。“文革”中,他刷了很多标语。他坦承,铺天盖地的标语,营造了斗争的气氛,越写斗得就越凶。“毛主席说‘一手抓斗争,一手抓生产’,但人们只顾斗争了,生产完全停了。”
 
  1968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标语,开始出现在内乡县赤眉公社高“低”的墙上。随后的几年间,不断有城里的知识青年来到这里,当地政府为此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知青农场。
 
  十年文革动荡,“四人帮”被粉碎后,社会事业百废待兴。
 
  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齐保东已经记不得具体是哪一年夏收后的一天,他提着涂料桶,在前楼大队的后墙上,写下了“认真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搞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标语。

  前楼大队的大队长召集全队村民开会,传达上面的政策,问有没有人不愿意单干。“没有一户表示反对,老百姓都愿意自己干自己的。”当时身为前楼大队会计的齐保东说。
 
  承包之前集体劳动时,每天早上都有人拿着哨子吹,通知大家该上工了。可有时候连吹两三遍都看不到一个人影出来。承包到户后,根本不用你吹哨子,许多人家天不亮就下到田里拔草施肥了,你早我要比你更早,相互间较着劲拼命干,追肥、除草别提多上心了。

  那个时期,农村最常见的一条标语是“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上一篇:六旬老人“泥人于” 指间艺术塑“历史”      |      下一篇:杨绛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