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菊文化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内乡 > 菊文化
最后的豫西打鼓艺人
添加日期:2011-09-21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这本书本叫七女传,十天半月说不完,我打打战鼓疏疏辫,明天接着往下演。”还没到李文生的家门,就听到他豫西打鼓的唱腔,只可惜来得太晚了,此前早到的南阳日报社记者倒是饶有兴趣地录制了一大段唱词,追着他问询那些远去的歌谣。

  

    现年七十二岁的李文生家住内乡县大桥乡河南村,是我市久负盛名的说唱艺术豫西打鼓的最后守望者。近年来,随着新农村社区文化的蓬勃开展,老李凭借着宽厚洪亮的嗓音,诙谐幽默和古韵新唱的艺术风格征服了市县级不无挑剔的评委,屡次获得大奖。但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老李有着别样的哀伤和落寞:找不到传承人,眼看着豫西打鼓这门具有几百年历史的说唱艺术就要消失了。
  
  那个年代,说唱艺术红极一时
  
  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没有电,电视和电影等现代文化媒体还没有覆盖城乡,那时候人们对于精神文化需求相对旺盛,具备浓郁地方特色的豫西打鼓同时具备说唱和肢体表演特色,专攻历史典故小说,引人入胜,那时候每个村两个月才轮到一次听说书的机会,夜晚,农村的中心地带,大槐树下悬挂着一盏马灯,一方小木桌,一根单弦,一面大鼓,有时候是一个人,有时候再带上徒弟专门敲梆子,说书艺人大都年纪较大,唱腔悠远浑厚,农村人说“沙淋淋”的那种感觉。
  
  四围里黑下下的全都是人,老人们的烟袋锅在远处一闪一闪地亮着火星,孩子们围在跟前,都支棱着耳朵听唱,什么三侠五义,刘墉三下南京,故事悬念迭起,让人陶醉着迷,有时候一场下来能唱通宵。
  
  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年近十二岁的李文生萌生了当说书艺人的理想。
  
  琴挑文君,郎才女貌传佳话
  
  历史典故中有琴挑文君的佳话,说的是西汉司马相如艳羡卓文君美貌,设计到文君家里,凭借着优美琴音和一片深情打动文君,最后两人双双私奔。当年倜傥潇洒的李文生也有类似的经历。
  
  聪明伶俐的李文生深得恩师亲传,不到16岁便登台献艺,技惊四方。
  
  十八岁那年,李文生应邀到一个村子里表演,书说《杨门女将》,便发现大树后老是坐着一个面容娇俏的姑娘,那姑娘偶尔还用含情脉脉的眼光看他,李文生年少的心春情荡漾,书也唱得更加流畅自如,表演下来轻松幽默,喝彩声连成一片。
  
  后来,离开那个村子时,那姑娘在人群后目送,但双方谁都没有说话,最令李文生感动的是,他到邻村演唱时,竟然意外发现姑娘追到邻村听他演唱,趁着没人注意的空档,李文生走到姑娘面前搭讪,随后两人便迅速坠入爱河。
  
  此后岁月,经常会看见里恩爱的李文生两口子一起走南闯北,一个演唱,一个敲鼓的情景。
  
  推陈出新,小鼓大戏唱人生
  
  李文生不仅记忆力超强,而且文艺创新能力优越,他从人民群众热爱说唱艺术方面找到灵感,谱写新词,热情讴歌时代创业精神和不断涌现的好人好事,从而极大适应了政治社会的宣传效果。
  
  焦枝铁路复线修建过程中,李文生应铁路部门邀请到建设一线为铁道职工献演一个月时间;八十年代中期,李文生应当时的县乡政府号召组建文艺队,事业编制,立足服务群众宣传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农村电力实现农网改造,城乡价格一体化实行,电视和电影等新兴传媒文化载体涌现,古老的说唱艺术终究面临着被冷落和取代的命运,尤其是农村说唱艺术渐渐失去了昔日雄踞一方的制高点和据守阵地。文艺队最终解散,李文生的家门渐渐呈现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局面。
  
  这个时候,原先立志于说唱艺术的年轻人已经有了弄潮经济领域的新的选择,曾经具备天赋的艺人也纷纷转行,这其中就包括我市政协主席李天岑长篇小说故事中的主人公《人精赖四》,赖四下海经商,凭借的也是经典故事中的智慧和胆略,终于成就商海英雄的传奇,央视还将该书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小鼓大戏》进行热播。
  
  当年我和赖四曾一起到平顶山参加汇演,我们在一起还相互切磋技艺,想不到人家转行做了企业家。李文生不无叹息:“赖四记忆能力和临场发挥、随机应变能力堪称一绝,为不可多得的艺术人才”。
  
  夕照如画,人间正道是沧桑
  
  李文生推陈出新的唱腔设计和新词谱写虽然争得了社会的认可,约请出场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李文生却终究无法释怀。就在上个月,他现存在世的唯一师弟因病去世,举目整个宛西大地,能够出场演出豫西打鼓的艺人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找出时间来吧,我想把那些书帽子记录整理出来,那些都是劝善的,是历代说书艺人的心血集合结晶。”李文生对陪同采访的大桥乡文化负责人杨晓燕说。
  
  书帽子,就是在每次演唱以前,因为人不齐,等人的间隙,先演唱一个一个小故事,言简意赅,用词精妙,闪现哲理光彩的小段子,一般都是劝善的,也有小部分是诙谐幽默的段子,但绝大多数都是精品。
  
  李文生免费寻找了好多孩子,想向人家传授技艺,但因为现在的孩子们都无法吃苦而只好作罢。
  
  想学会说书,得有天赋,博闻强记,几百万字的书,得一字不差的倒背如流,即使再聪明的孩子也得三五年时间。现在再也没有孩子肯这样花费精力了,毕竟依靠说书养家糊口的时代不复存在了。
  
  李文生的三个孙子在现场捣弄爷爷的鼓架,记者追问孩子们是否传承了一点衣钵,李文生哀叹说:孺子不可教也,都不学习,光儿媳妇就不同意,因为教育孩子们学唱大鼓书,就得实行近似残酷的管理方法。
  


    记者拍照,李文生神情落寞,一个劲地说:这可咋办,这可咋办?
  
  我们的车子远了,但倒车镜里依然可以看见夕照中的李文生站在风景如画的山村村头举手作别,站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守望渐行渐远的古老文化。
  
  天地之间,仿佛依旧回荡着豫西打鼓的悠扬和苍凉。


 

上一篇:内乡原创歌曲:写山水人文 唱时代激情      |      下一篇:内乡县“欢乐内乡”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特色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