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元代诗人吴莱有诗:“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后人遂以“剑胆琴心”比喻人之刚柔相济,任侠儒雅。
剑,阳物也,锋利而威猛;琴,阴物也,优雅而多情。有剑而无琴,刚而缺柔,剑便沦落成一件杀人武器;有琴而无剑,柔而缺刚,琴便幻作一声柔弱无奈的叹息。唯有剑与琴刚柔相济的结合,才能形成强大的张力和深厚的内蕴,形成一种无往而不胜的力量,让人敬畏又令人神往。以此铸就一种人格,则具有超凡脱俗的魅力;以此成就一种诗风,则有“百炼钢化作绕指柔”的风骨和柔美。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迟浩田上将曾挥毫“书敬李栋恒将军”的,就是这“剑胆琴心”四个大字!
资料显示,李栋恒,男,汉族,1944年7月生,河南南阳内乡人。1965年9月入党。1963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动力系学习;1968年9月毕业待分配;1968年12月部队农场锻炼;1970年3月入伍为陆军战士;1970年9月排长;1970年12月陆军某师政治部秘书科秘书;1974年8月陆军某军政治部组织处秘书;1977年9月营教导员;1979年1月陆军某团政治处主任;1979年8月陆军某团政委(1980年8月至1982年7月解放军政治学院完成班学习);1982年7月陆军某师政治部主任;1983年4月陆军某师政委;1983年11月总政治部干部部院校处处长;1986年7月陆军第39集团军政治部主任;1990年6月陆军第39集团军副政委;1993年2月陆军第39集团军党委书记、政委(1995年3月至6月中央党校省部级班学习);1996年4月武警部队党委常委、政治部主任;2003年12月至2006年8月中央军委纪委副书记兼总装备部党委委员、副政委、纪委书记。1997年7月授武警中将。2003年12月改授陆军中将。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现在被中华诗词学会聘为顾问。
在家乡南阳内乡,李栋恒将军的大名是如雷贯耳。而真正了解李栋恒将军,还是从拜读《李栋恒将军诗词书法作品集》开始。
今年阳春季节,在与《内乡人物》主编王国泽兄的闲谈中,得知他藏有一套《李栋恒将军诗词书法作品集》,当即索来,放置于书桌旁,时常翻阅研读,学习体味。如是半年,初而惊,再而服,久而敬。后李将军得知此事,不远千里从北京托人捎回几套,言“赠家乡诗友”,让人感动不已。
读李将军的诗词,欣赏李将军的书法,久而久之,有些体会,有些感悟,想一吐为快,与诗友共享。
早经泥里千番滚 道义承担有铁肩
河南南阳,位居中原,襟联荆楚,历史上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但是,近代以降,由于种种原因,这里与全国相比,贫穷凋敝尤甚。出生宛西内乡县的平民孩子李栋恒,其青少年时代生活之艰难,非现在的年轻人所能想象。在1958年大炼钢铁的年代,十四岁的少年,参加全民大炼钢铁活动,“攀绝壁,绕惊湍,强睁困眼摸崖边。高炉烈焰重燃后,一片疲童倒地眠”(《鹧鸪天•大办钢铁》)。六十年代初的上学条件异常艰苦:“瓜菜多代饭仍稀,数米苦为炊。一杯开水,辣椒半勺,搅饮充饥”(《眼儿媚•瓜菜代》)。在一九六一年写的《虞美人》词序中,作者写道:“寒假,我与同窗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样艰苦环境的磨砺,使李栋恒更早的成熟和坚强起来。他以古之圣贤为榜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七律•有感》中,作者写道:“小邑犹如闺宿楼,隔离天下几多州。长风健翮书间有,化古融今苦索求。”考入上海交大以后,作者的视野开阔了,思想境界也随之升华:“青春勃发寒门子,聚名城老校,比翼云津”,触目可及的是“喷薄朝阳,涂红抹彩,顿教光满乾坤”。此刻,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中,“寻觅书山,全忘路转林深”,他做着“中华强盛钧天梦”,明白欲“报隆恩务饱经纶”(《庆春泽》)。欲立身必先立志,寒门之子年纪轻轻的就有如此远大的抱负,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作者在1966年创作的《七律・登蛇山观长江》可以视为这段时期思想轨迹和精神状态的真实观照:“万里波涛润九州,摧山坼地阅千秋。英才代代因生息,雄史滔滔不绝流。喜浪开怀频击水,望洋极目再登楼。长歌借寄江河语,一路清风送疾舟。”
在上大学和大学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李栋恒曾“运石抛砖”搞过勤工俭学,在江西煤矿井下劳动过,到某老区访查过部分蒙冤干部以落实政策,到渤海湾农场劳动锻炼过。这些生活积累和磨练对作者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当然,李栋恒命运转折的最重要一步,是在1970年光荣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进入了军队的大熔炉,李栋恒如鱼得水,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人。从在盐碱滩执行任务第一次站岗放哨起,望着挂在西天的残月和阑干的北斗,在盐碱荒滩的寂静森然中,作者感到了责任,感到了人生的庄严:“星闪刺刀寒,独步回还,安危忽觉压双肩。真正人生由此始,万水千山!”(《浪淘沙》)这时的军旅生活多以野营拉练夜行军为主,有些单调乏味,甚至有些严酷,且看“雪夜奔袭”的场景:“风势助银龙,周天布阵重。夜沉沉、步履匆匆。冻透皮衣成铁甲,眉睫白,鼻霜浓。”(《唐多令•雪夜奔袭》)但是,苦中有乐,军旅生活也不失情趣:“浅草疏林日脚斜,熏鸡大酱蒜黄瓜,举杯相祝笑天涯。”(《浣溪沙•行军途中野餐》) 期间,作者送走了一批批复员的战友,并对人民军队培养出的高素质士兵回家乡建功立业给予了厚望。作者在1977年创作的《七律•送别复员战友》中这样写道:“同甘共苦数春秋,厚谊如川万古流。风雪漫天拉练远,硝烟遮地杀冲稠。今朝红籽飞千里,来日青松遍九州。惜别依依呼一语,时时翘首捷音收!”
从1963年上大学到1982年任陆军某团政委,20年间李栋恒完成了由一名满怀抱负的大学生向一名解放军团级军官的嬗变。1982年7月,年仅38岁的李栋恒被任命为陆军某师政治部主任,旋即又升任陆军某师政委,他的人生和事业掀开了更加辉煌的一页,从此他一路顺风,高歌猛进,直至升任陆军中将,成为一名令人景仰的将军。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高级指挥官,李栋恒多次率部举行和参加了不同级别的实战演习,参与领导了导弹卫星的试验发射等重大国防军事活动,在自己的军旅生涯中写下了一篇篇精彩华章。这些在他的诗词中都有反映,如,1983年,他率部举行实兵检验性师进攻演习,气氛紧张,战事激烈:“兵分四路急行军,夜沉沉,月昏昏。车闭灯行,人马噤声奔。抢占前方高要地,天网布,净妖氛。军情电令发频频,至凌晨,战云纷。捷报方传,激战又延伸。百里三天胜两仗,肠辘辘,眼如醺。”(《江城子》) 1992年,他指挥部队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中,进行机械化部队的战术演练:“冷铁沾皮,寒风咬肉,苍茫积雪迷人目。围攻敌阵战车隆,林梢巢动惊鸦扑。”(《踏莎行》) 1995年他率机械化集团军演习,那场面是何等的大气磅礴:“又是苍鹰眼疾时,天公偏爱铁军驰。荒草万里腾狮影,晴宇千寻掠隼姿。地裂山崩开火令,灰飞烟灭凯旋诗。大风忧曲何须唱,我自高歌砥柱师。”(《七律•率机械化集团军演习》)
李栋恒以自己的智慧和忠诚为共和国的国防事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倾尽了心力,同时不吝笔墨对之进行讴歌和礼赞。2006年9月,作者亲至内蒙古草原负责迎接神舟六号返航:“上苍偏爱,我华夏、出使太空英杰。连日狂风忽遁去,挂起一轮明月。蟾彩清深,草原静穆,喜迓神舟歇。位精时正,竟如仙作神掣。”(《念奴娇》)在《永遇乐•贺神州六号载人航天圆满成功》一词中,作者激情满怀地赞美和畅想到:“而今巨变,中华龙醒,不再仙凡迢递。扣约前秋,此行多住,娓娓传心意。来年将往,苍穹深处,探秘遨游星际。复兴业,扶摇直上,更加壮美。” 在写给酒泉发射中心的《赠东风人》一诗中,作者感叹道:“万顷不毛地,千人枪一支。冲天霹雳响,满世凯旋诗。” 在写给海上卫星测控队的诗中,作者赞道:“凌波增浩气,海上牧繁星。事业垂天宇,长歌唱转萍。”(《五绝•赠海上卫星测控队》)读李栋恒的诗,你不能不被感染,不能不为国家的强盛而自豪,也不能不为军人的无私奉献而心怀感激。
刻描国事千秋史 吟唱人情百感章
作为诗人,李栋恒将军诗词的触角不仅仅局限在国防军事领域和军人的情感世界里,他同时关注着历史和时代的更为广阔的领域,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和变化,关注着民生,关注着百姓的苦和乐。
对于历史,李将军有很执着的研究和深沉的思考。作者读史,兼有诗人的灵动和史家的厚重,字里行间或透着哲人的辩证:“熙熙攘攘过江鲫,急急惶惶扑火蛾。归去来兮得志少,扶摇上矣入迷多。松高若不压篁簇,槐茂合应成蚁窝。雏凤卧龙求一足,汉槎云路满豪歌。”(《七律•读史》)或显出佛家的洞明:“劝君切莫怨青天,荣辱兴衰自有年。得便周郎恨生亮,东风再至拂冥钱。”(《七绝•读史》) 或兼有道家的超然:“刘郎身后桃千树,汲郑眼前薪一堆。古往今来只如此,劝君笑举手中杯。”(《七绝•读史》)更多的是儒家的教诲:“鲜闻巨富传三代,君子隆恩五世衰。富贵常成销志药,儿孙福自德才来。”(《七绝•读史》)“君王自古几多忧,水可浮舟亦覆舟。我愿世间从政者,弃船昵水作鱼游。”(《七绝•读史》)
对于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和屈辱,李将军悉心剖断,追根寻源。面对“秃山剩水,断墙残圃”、“满目荒凉”的圆明园遗址,他认为“名园”所以“如许”,是因为“奢靡儿孙,废忘武备”,才导致“祚衰倾遽”(《水龙吟•游圆明园遗址》)。他以对清朝社会的深刻了解,从红顶商人胡雪岩盛极一时的表象中,看到了他不可御避的败颓:“周遭早已虎狼窥,慨叹轻狂不识危。自俟百狮楼建就,便知万劫运堪悲。从来祸败缘骄逸,无返迷魂误拍吹。鸿业尽随流水去,此情永记问阿谁?”(《七律三首》)他以极大的热情讴歌中国历史上有着“一片痴忠,千载坚贞,万世热肠”的屈原、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诗人和爱国将领,称他们的伟大诗词“是民族史鉴,慎勿轻量”(《沁园春》)。他对刘邦、萧何、张良、韩信等历史人物的功过有过恰切的点评:“谋权诸吕连环起,危险原来隐帝宫”、“汉祚初兴第一功,与人成败尽由忠”、“帷幄运筹天下计,千秋青史一神蛟”、“曾忍街头胯下辱,遂成乱世柱天功,缘何块垒随名长,计较王侯万事空”。他在参观“军事博物馆朱德、彭德怀、陈毅、贺龙、罗荣桓五帅业绩展”时,深情地赞美到:“青史何辉耀,群星照我曹。除魔平乱世,柱国建新劳。”(《五律》)他对自己的老首长们“挥戈跃马驱倭寇,拉朽摧枯拔蒋旗”、“南征北战浑闲事,剑影刀光照血衣”、“胸怀阔似海,名利淡如烟”、“德可垂霄壤,行堪载史篇”的光辉业绩和高尚人格给予了热情的讴歌。
对于国家的强大、繁荣和统一给民族和人民带来的福祉,作者感触最深,所以往往和泪而歌,情感天地:“紫荆绽后白莲开,喜事蹁跹接踵来。七子悲歌成旧恨,九州热泪洒新醅。国强方得山河统,邦弱难纾奴役灾。今日登高余憾意,茱萸遍插共思台。”(《七律•庆澳门回归》)对于国家的前途,作者给予了美好的展望:“今朝欣盛会,惊涛回顾,美景浓描。喜航图巧绘,风正帆遥。古国复兴非梦,龙舟健,举世佼佼。腾飞路,仙槎速满,众志上云霄。”(《满庭芳•庆党的十七大召开》)
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显得有些痴狂,其不同时期的诗篇中,有相当比重的内容是讴歌祖国大好河山和风景名胜。从岭南到塞北,从东海到西陲,凡足迹所至,无不大书特书,尽情讴歌。这种对祖国、对大自然的朴素的情感,折射出作者淳朴敦厚、无私无邪、敢爱敢恨的赤子情怀和人格魅力。如2005年作者赴川西甘孜藏族自治州微雨乘缆车登海螺沟山观冰川:“已越千重雨,又拨数层云。迎来红日东照,方识近天门。脚下云涛起伏,涛上奇峰隐现,似共浴汤盆。贡嘎披银甲,傲然显真身。风渐劲,烟霭散,画图新。万载冰川浩荡,雄气振乾坤。几挂狂喷飞瀑,百丈高悬素练,欢歌伴冰神。人处晶莹界,澄澈化清纯。”(《水调歌头》)把明净莹洁、傲岸雄奇、瑰丽多姿的冰川描绘得形象逼真,让人如临其境。祖国的山水美,还要靠诗人的慧眼来发现,没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痴爱,纵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断然写不出这样的锦绣诗篇。
对于家乡的发展和变化,作者都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在赞美家乡的诗篇中,作者不吝笔墨,倾情讴歌,让人油然而生豪气。在《沁园春•寄故乡南阳》一词中,作者写道:“桑梓深情,伴我天涯,激我志遒。念伏牛腾跃,群龙来聚; 河润沃,五谷丰收。枢纽东西,交通南北,今古文明汇一畴。观青史,欲中原问鼎,谁不凝眸?地灵尽显风流。有灿灿群星耀九州。算医商二圣,泽滋万世;两仪神构,千载鳌头。光武中兴,孔明宏对,大略雄才凭运筹。看来者,似青松队队,衮衮骅骝。”2007年,阔别四十余年后,作者回到南阳内乡县老家。纵然物换星移,家乡的山水依然秀美,作者诗情勃发,才思如泉涌,把家乡风物人情和山水景观很是褒扬了一番:“游子多年转,参差向老身。坝高河面阔,楼密市容新。往昔浑如梦,亲朋待似宾。乡音真暖暖,忍复踏行尘?”(《五律•阔别返乡》)“音昵土香如醉醅,满眸葱郁气佳哉。逢时勃勃千山秀,得雨欣欣万蕊开。笋茁破泥诸业旺,蜂忙酿蜜远商来。小康望去无多路,步步云飞步步雷。”(《七律二首》)“宝相天资避世藏,云邀水引访仙乡。藤连古木张青幔,瀑散明珠横彩梁。万壑莺猴幽取闹,千山花果艳飘香。崖边石凳松间憩,茶润诗思溢八方。”(《七律•秋游宝天曼》)“瓯檐留古韵,宏构显威仪。匾刻生民愿,联书金玉辞。”(《五律•内乡古县衙》)
作为军人,作为将军,李栋恒展示给我们的虽然不乏严肃、深沉、威武、豪迈的军人特质,但是,通过他的诗词,我们感受更多的却是他对待同事、战友、老乡、朋友、家人乃至普通社会底层百姓的热情、温情乃至柔情。老同学、老战友转业后来信,他喜而读之,赋诗以寄:“而今苦别天涯远,何日重论锦绣篇?”(《七律•读老同学老战友转业后来函》)老友重逢旋别:“朝游忘日暮,夜叙怪天明”,“一笑千愁解,重分百感生。”他不忘关注和反映在国防前哨执勤的战士:“鸟绝兵行遍,防狼扎密笼。花开常见雪,乐奏只闻风。用水冰凌献,筹粮腰背弓。探窗明月过,请寄我丹衷。”(《五律•高山哨所》)他乘车赴戈壁滩深处看望某执勤点官兵,“轮薄人颠散,方停‘三到头’”,听说军营“电灯常不亮,书报每迟邮”,他不免心急;而当看到“兵憨举止羞”的战士“端枪执勤去,似虎炯星眸”(《五律•乘车赴戈壁滩深处看望某执勤点官兵》)时,作者的欣慰和感动就不言而喻了。人们过黄河铁路大桥时,可能不会特别在意那里的守桥武警官兵,但是作者却把战士的身影摄入自己的镜头:“车奏催眠曲,桥摇入梦篮。官兵无睡意,守望虎眈眈。”作者出身寒门,所以每见有学童因家贫而辍学,或村姑因贫穷外出打工受到侮辱,而自己又爱莫能助时,常常“感慨系之”,“抱愧徘徊久久”。(《西江月》)在这些诗篇中,诗人表现出对普通士兵、普通百姓深切的爱护和同情,这种人文关怀在当今浮躁世故、世风日下的社会氛围中,显得弥足珍贵。
枫叶经霜方显美 梅花傲雪始传神
高中时代的李栋恒,在语
李栋恒古汉语古文学功底深厚,所以他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是古典诗词。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经历了上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毁灭性打击之后,古典诗词陷入长期的沉寂和颓败之中。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李栋恒仍然执着守扑,沿着古典诗词创作的道路寂寞前行,不离不弃。以至于几十年后,不经意间,蓦然回首,他孜孜以求的文学女神,却在灯火阑珊处对自己莞尔浅笑。
但是,愚以为,李将军的诗词绝不缺乏浪漫主义元素,试看《沁园春•张家界奇山》:“谁劈鸿蒙?谁睹神工?谁解此奇?似天兵列阵,英豪林立;凌霄布展,巨画群垂。大禹排洪,仙娲炼石,千古功成圣绩遗。留心处,见兽禽惟肖,雄透精微。”在意境勾画中,很有些李太白的雄浑和奇诡。再如《水龙吟•游抚仙湖》:“清秋两迭云天,碧波万顷舟容与。穿空玉笋,嬉流象鼻,来迎远旅。寂寞孤山,喜逢群客,凌波摇舞。有二仙似醉,抚肩招我,呼酒友,邀游侣。忘却蓬莱何处,笑吾身,此时谁主?心翔广宇,意交云水,思追雪鹭。胆洁肝澄,气闲神爽,感怀难语。问无情返笛,可忧城郭,乡人非故?”这里你能读出屈子的空灵和苏辛的豪放!只是,李将军的浪漫主义烙着军人职业生涯的更多印记而已。
李将军于诗词诸体皆工,尤以唐律和宋词最为驾轻就熟,俯仰之间,佳章立就。除此之外,诗人古风的创作造诣亦深,作品很有青莲居士的汪洋恣肆和大气磅礴。如《赠友人》、《摩托车比赛》、《寒冬大风中部队演练》、《赴玉田途中突遇黑风》等古风,写得雄浑壮阔、气吞山河,堪与李白古风名篇《将进酒》、《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肩。试读《寒冬大风中部队演练》:“君不见,百万黄龙脱羁栏,疾驰狂突恣谑欢。忽如十日皆箭落,夜色乍降天昏玄。君不见,山川皆黄变旧貌,风神重新布层峦。灵霄沙扰徒增千重障,地冻三尺非缘一日寒。健儿练兵来狂野,战车辚辚声震天。镐飞锨舞汗如雨,土硬石坚似铁顽。车隐人藏忽不见,唯有风沙空盘旋…一声令下齐跃出,犹如天兵降人间。万炮轰过重拳集,铁甲隆隆碾碎敌营盘。祖国有我雄狮在,不叫恶魔玷江山。”读之令人回肠荡气!
李将军在诗歌语言风格的探索中,尝试把现代白话入诗,起到了令人称奇的效果。在两首写爱女的词中,作者写道:“探亲喜见欲牵手,惶目视,躲娘后。渐稔终教敢开口:‘你咋还不走’!”(《醉太平•久别见幼女》)“微雨高灯昏照,纷乱站台喧闹。幼女不知离别苦,挤上列车嬉笑。转看送行人,‘爸没上来’惊叫。”(《离亭燕•妻携幼女休假期满送其还乡》)两首词中白描手法的运用,惟妙惟肖的刻画出爱女稚态的可爱。特别是‘你咋还不走’和‘爸没上来’两句儿童口语的运用,营造了非常活跃的语境和氛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种手法的运用,继承了汉魏叙事民歌白描人物和口语入诗的优良传统,为古体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继承和创新,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李将军对诗词格律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钻研琢磨,勤于实践,已臻于炉火纯青。我们随意拈来两首诗词试做分析。如《七绝•秦淮河》:“十里轻歌十里花,秦淮代代竟奢华。香风熏得乌衣去,虎踞龙蟠噪燕鸦。”其平仄如下:“●●○○●●△,○○●●●○△。○○◎●○○●,●●○○●●△”(注:○平声,●仄声,◎本仄可平,⊙本平可仄,△平韵,▲仄韵),完全符合七绝首句押韵的平仄格式,全诗的韵脚“花”、“华”、“鸦”均为平水韵的“下平六麻”韵,且诗的起承转合浑然天成,不留痕迹,读之令人玩味无穷。再如《减字木兰花•故乡行》(上阕):“近乡情怯,四十春秋如一霎。旧舍难寻,母校三探寄寸心。”该词双调四十四字,每阙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因上下阙格律要求完全相同,这里只选上阕)。正格(上阕)为:⊙○◎▲,⊙●⊙○○●▲。⊙●○△,◎●○○◎●△。对照一下不难看出,作者是严格按照正格的要求来填词的。需要说明的是,李将军用的是古韵,而古韵(平水韵)中,“十”、“一”两字是仄声,而“探”字则是平声。
赏读李将军的诗词,如见其人。李将军的人和诗,是森林,是大海,一般人往往“神龙见首不见尾”,所以,鄙人如此的“赏析”未免挂一漏万,显得小儿科了。这里冒昧刊出,承望李将军和诗坛大家批评指正。
最后,让我们以李将军《感言六首•五》的诗句为本文作结,并与同道共勉:
莫期举步便云津,自古成材磨难频。
枫叶经霜方显美,梅花傲雪始传神。
璧遭秦厄添珍贵,马跃檀溪验性真。
善酿不辞长窖贮,甘于寂寞出芳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