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旧课本折射出近百年来教育变革的轨迹。
周天泽和他收集的老版《三字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100多年来,中国的课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月10日下午,记者来到内乡县大桥乡大周村的退休教师周天泽家采访,探寻课本的百年变迁史。
时代不同知识相通
“这些课本都是宝贝,是我爷爷、父亲和我多年珍藏下来的,今天拿出来晒晒太阳,过两天就要拉到郑州市的几个学校进行展览了。”周天泽把收藏的课本一抬到院子里,就吸引了不少村民的目光。周天泽一边摆放着课本,一边向村民讲解课本的年代和内容。
周天泽向记者展示了部分古旧课本和他编写的一本收藏目录。记者看到,他收藏的图书中仅中小学课本就1401册,涵盖了清末、民国、建国初期等各个时期。在清代的古旧教材中,包括《论语》、《孟子》、《弟子规》、《礼记》等。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收藏的课本基本形成了以近现代教育史为系列的规模。
翻开这些纸张泛黄的教科书,虽是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人接受教育的书本,但书中的一些知识、理念到现在仍被传承着。记者看到一本封面标注宣统二年《小学体注》的线装古旧教材,已有102年的历史,但除了书本颜色发黄外,基本完好无损。在周天泽看来,通过这些书可以看出当时人学习的内容。虽时代不同,但学习的知识,接受教育的传统基本还是相同的。
课本细节折射变化
“这些课本,可以让老师和学生了解中国的教育发展史、课本的变革史。”周天泽介绍,古旧教材书的装订以及封面阅读顺序都是自后向前,和现在的阅读顺序是相反的。这些课本有铅字印刷,也有毛笔印刷和草书。其中一些课本里的经典故事,也被现代一些中学教材所收录。清末的课本以文字笔画多寡,作为深浅的依据。民国初期的课文浅显有趣,并有课外阅读书本。民国中后期,课文开始启用白话文。
“这是1977年恢复高考时河南省的语文试卷。”在周天泽的展示中,记者看到试卷题分为必做题和参考题,必做题满分为100分,作文占70分,两个命题任选其一,分别为《我的心飞向了毛主席纪念堂》和《为抓纲治国初见成效而热烈欢呼》。“我当时写的就是《我的心飞向了毛主席纪念堂》。”周天泽的大女儿周彩霞说,看到这卷子立刻就想到当年考试的情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周天泽说,通过不同时代教科书、试卷,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教育情况。比如民国时期,外语教科书的出现,说明当时的社会已经慢慢和西方社会接轨,学生的教育已经摆脱了几千年的封建传统。
采访结束时,周天泽告诉记者,他今年已经79岁了,之前一直做教育工作,收藏书本一是工作需要,二是为了圆自己的作家梦。现在回头来看这些收藏的课本,除了收藏着一份感情外,每本课本都烙有特殊的历史印记,反映了中国的教育在不断进步、不断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