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菊文化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内乡 > 菊文化
“海屋添筹”匾
添加日期:2012-10-30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在内乡县衙的礼房里陈展了一块非常珍贵的“海屋添筹”匾。该匾为儒学祝寿匾。匾长180厘米,宽83厘米,上方正中有一长方形印章“内乡县儒学记”。
    它的全文读作“敕授修职郎内乡县儒学教谕加三级苏元善为内乡县儒学立海屋添筹龙飞嘉庆岁次庚申年丁亥月丁已吉日立”。其中“敕”是皇帝授予的意思,而“修职郎”是正八品官的封阶名称。内乡县儒学是指当时的内乡县学(也就是今天的文庙)。“龙飞”是对当朝皇帝的一种尊称。“嘉庆岁次庚申年”即公元1800年。
    其实,“海屋添筹”原来是一个成语典故,出自宋朝苏轼的《东坡志林》。故事的大意是,有三位寿星相遇,互相询问对方的年龄。第一位老人说,他已记不起自已有多大了,只知道自己年少时与盘古相好;第二位老人说,海水变桑田时,我仅仅比它少了一年;第三位老人说,我吃的蟠桃核丢在昆仑山下,如今小桃树已与昆仑山齐。“海屋添筹”原意为长寿,后来为祝寿之词。在这里是指苏元善为纪念当时的内乡县学成立476周年而送的匾额,意思是希望儒学教育永远办下去。
    由此可见,封建社会非常重视县学。在清代,无论是皇帝还是地方官,都十分重视所需人才的选拔和补充。所以县官还担负着兴办县学和主持县试的责任。县试,又称为童生试,是科举制度的初级考试,考中者取得生员资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秀才。而县试又必须由知县亲自主持。另外县官还要为县学提供财政支持和行政保障,督促生员专心学习经书,还要定期亲自为生员讲学。当时全县的教育、学校、县试、礼仪、祭祀等相关事宜都归县衙的礼房管理,而礼房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文化、教育、宣传部门。
    匾额中提到的儒学是清代县级教育机构之一。清代县级教育机构包括儒学、书院、社学和义学。儒学也就是县学,一般都设在每县的文庙里,学习内容为科举应试文章。清代府州县儒学的长官分别称为教授、学正和教谕。县教谕为正八品,前面提到的苏元善就是正八品的教谕,相当于现在主管教育的副县长。
    清代县级教育机构除了儒学以外还有书院、社学和义学。过去的书院讲学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中讲解等方法,以研究儒家经典为主。在我们内乡比较有名的书院就是菊潭书院,也就是县今城镇一小的前身。而社学主要教育的是十五岁以下的幼童,教育的内容为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义学是中国旧时的一种免费私塾,经费来源于地租或个人捐资,多设于祠堂、庙宇内。当时在内乡比较有名的义学有:育德义学、养正义学和成善义学。其中光绪年间钦加同知衔章炳焘任内乡知县时,曾在县城四关各设一所义学,百姓的子女可以免费入学,受到百姓的称赞。
    今天,我们从礼房的这块“海屋添筹”匾额可以看出封建社会非常重视教育。而当今社会,教育事业也是关乎国民素质和国家竞争的关键因素。重视教育是中华民族的良好传统,我们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教育的年限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后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就让海屋添筹匾为教育事来永远添寿,为我们文明的古县衙永远添寿!

 

上一篇:内乡县衙纪念品展示      |      下一篇:中国古代的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