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菊文化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内乡 > 菊文化
传说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年轻的读书人,为人正直,勤奋好学。他在大比之年进京赶考,一路上行色匆匆,风餐露宿,很是劳累辛苦。有一天傍晚,天气突变,一时间阴云密布,冷风逼人,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读书人撑起桐油纸伞,在雨中一边前行,一边焦急地张望着,无暇欣赏道路两旁青青的垂杨柳如烟似雾。就在这时候,他隐隐约约看到前方有一个亭子,就赶紧加快脚步,到亭子去歇脚避雨。那真是一个草亭子,可是非常简陋,可能是好心的百姓为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临时搭成的,供旅人临时落脚用。读书人又庆幸又感激,庆幸自己免遭淋雨之苦,感激这里的热心百姓为陌生的异乡过客带来了一方居所。他盘腿坐在亭子的干草铺上,吃完干粮,就躺下睡了一宿。在梦中竟然做了一个美好的梦:他考试金榜有名,高中进士,然后骑着大马,披红挂彩,长街夸官,引得众人羡慕围观,好不风光。梦醒后,读书人就在亭子里立下誓愿:如若今后能有所作为,功成名就,做得一官,就将重建亭子,勉励自己以这里淳朴热心的百姓为榜样,好好做官,造福一方百姓。第二天一早,雨过天晴,读书人再一次感激地看了这个亭子,折一枝青青的柳枝,背着行囊向京城赶去……
大考结束,金榜揭晓,读书人的名字赫然在列――他梦想成真了,不久,就为官上任。在做官期间,他牢记留宿草亭时立下的誓愿,廉明善政,体恤民情,减免数年赋税,开垦多片良田,赢得了老百姓的众口皆碑。数年后,他在百忙之中,重新来到了那个草亭,旁边的柳色依然青新,可草亭却更加破旧,随时就可能倾倒。他不动声色,用自己积蓄的薪俸,重修了亭子,用青瓦覆顶。亭子建好,这位清官不动声色,像初次来草亭一样,匆匆离去,再也没有回来过。亭子上没有写诗,没有题名,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所以没有人知道他是谁,百姓们只是口头相传,只道他在别处为官。
亭子翻新后,过往的旅人更多,都慕名来亭子小坐,一边欣赏亭子旁的景色,一边谈论着这个没留下姓名的好官。好官无名,新亭子却典雅清丽,又和原来草亭迥然有别,不能再叫草亭,因为亭子是用青瓦覆盖的,众人皆称呼此亭为“瓦亭”。久而久之,“瓦亭”一词不仅仅专指这个玲珑的亭子,也成了这个地方方圆数里的称谓。
风云变迁,天长日久,亭子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湮没在时间的云烟里,“瓦亭”这个地名却一直沿用了下来。这个美丽的传说,这个久远的名字,和内乡清代县衙三省堂前镌刻的楹联一样,和范仲淹在邓州花洲书院抒发的忧乐感怀一样,和河南兰考青翠的泡桐一样,成为一组令更多的后来人咀嚼思考的中原官德文化意象,共同诠释着亘古不变的真理:好官为国家和百姓造福着想,国家和百姓把好官铭记传扬。
瓦亭的传说
添加日期:2014-05-15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瓦亭镇是内乡县最南端的一个乡镇,茶树绿遍山坡,民风淳厚朴实,是南水北调水源地核心保护区。这个乡镇名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一个传说在当地流传最为广泛,许多瓦亭人都耳熟能详,而在其他地方还鲜为人知。传说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年轻的读书人,为人正直,勤奋好学。他在大比之年进京赶考,一路上行色匆匆,风餐露宿,很是劳累辛苦。有一天傍晚,天气突变,一时间阴云密布,冷风逼人,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读书人撑起桐油纸伞,在雨中一边前行,一边焦急地张望着,无暇欣赏道路两旁青青的垂杨柳如烟似雾。就在这时候,他隐隐约约看到前方有一个亭子,就赶紧加快脚步,到亭子去歇脚避雨。那真是一个草亭子,可是非常简陋,可能是好心的百姓为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临时搭成的,供旅人临时落脚用。读书人又庆幸又感激,庆幸自己免遭淋雨之苦,感激这里的热心百姓为陌生的异乡过客带来了一方居所。他盘腿坐在亭子的干草铺上,吃完干粮,就躺下睡了一宿。在梦中竟然做了一个美好的梦:他考试金榜有名,高中进士,然后骑着大马,披红挂彩,长街夸官,引得众人羡慕围观,好不风光。梦醒后,读书人就在亭子里立下誓愿:如若今后能有所作为,功成名就,做得一官,就将重建亭子,勉励自己以这里淳朴热心的百姓为榜样,好好做官,造福一方百姓。第二天一早,雨过天晴,读书人再一次感激地看了这个亭子,折一枝青青的柳枝,背着行囊向京城赶去……
大考结束,金榜揭晓,读书人的名字赫然在列――他梦想成真了,不久,就为官上任。在做官期间,他牢记留宿草亭时立下的誓愿,廉明善政,体恤民情,减免数年赋税,开垦多片良田,赢得了老百姓的众口皆碑。数年后,他在百忙之中,重新来到了那个草亭,旁边的柳色依然青新,可草亭却更加破旧,随时就可能倾倒。他不动声色,用自己积蓄的薪俸,重修了亭子,用青瓦覆顶。亭子建好,这位清官不动声色,像初次来草亭一样,匆匆离去,再也没有回来过。亭子上没有写诗,没有题名,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所以没有人知道他是谁,百姓们只是口头相传,只道他在别处为官。
亭子翻新后,过往的旅人更多,都慕名来亭子小坐,一边欣赏亭子旁的景色,一边谈论着这个没留下姓名的好官。好官无名,新亭子却典雅清丽,又和原来草亭迥然有别,不能再叫草亭,因为亭子是用青瓦覆盖的,众人皆称呼此亭为“瓦亭”。久而久之,“瓦亭”一词不仅仅专指这个玲珑的亭子,也成了这个地方方圆数里的称谓。
风云变迁,天长日久,亭子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湮没在时间的云烟里,“瓦亭”这个地名却一直沿用了下来。这个美丽的传说,这个久远的名字,和内乡清代县衙三省堂前镌刻的楹联一样,和范仲淹在邓州花洲书院抒发的忧乐感怀一样,和河南兰考青翠的泡桐一样,成为一组令更多的后来人咀嚼思考的中原官德文化意象,共同诠释着亘古不变的真理:好官为国家和百姓造福着想,国家和百姓把好官铭记传扬。
上一篇:县衙:一群凸显廉政文化的建筑 | 下一篇:第四届全国衙署文化研讨会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