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菊文化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菊文化
走进菊乡(一)
添加日期:2014-11-04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菊韵、菊风、菊花魂
契 子

    菊花――菊潭――菊潭山。山有菊则名,山有潭则名,山有菊有潭非常名。菊谭山,就是有菊(花)有潭(水),成名于天下。菊潭,上传“饮菊水者寿”而驰名华夏。隋唐两度设菊潭县368年,可见菊潭(水)的知名度。自夏代的中原菊花作为农时节记令已有4000多年历史。菊谭山文化厚重,引来文人骚客、志仁贤达、官宦重臣,使菊谭山蓬荜生辉,人文和景观自成天下论谈。
    菊乡――菊神――菊天下。中国内乡,中国乃至全世界闻名的地方。菊花今天成为世界名花,还绩于菊乡主政者的智慧。汉时菊乡主政者进贡菊水并携带菊花入宫,几经培育,传植亚、欧、美,成名于天下,历经两千余年的沧桑,游走世界,一路神话。全球各地菊花展放,都知道菊花之根在中国内乡。
    菊韵――菊风――菊魂。菊韵即菊花气度之内涵,其集菊花养生文化、菊花观赏文化、道(教)菊(花)文化、菊花吟咏文化、菊花艺术文化、菊花民间传说文化与东西南北文化之大成,是伏牛山文化、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国粹。菊风即菊花展示给人类的特性。菊花具有的耐贫、耐寒、易生、变异生物学特性,受人喜爱;它那千姿百态千种百色之艳受人所赞;它那独立寒秋的人格化形象受人所敬;它的养生功能为人所崇。菊花被世人誉为吉祥花、喜庆花、幸福花、增寿花,道教称之为“圣草、神草、寿草”。菊韵、菊风一路走来的神话(精神文明成果和物质文明结晶)铸就的菊魂,成为中华民族的遗风。
    余,收集、整理、研究菊花文化,在于求证菊韵、菊风的内含和本质,从而正本清源。弘扬和传承菊花文化,意在让菊乡和世人较完整地、传统地认识、理解、去实践本地的菊花资源,推动菊花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为净化南水北调生态环境作出努力、为国人健康作出奉献。
    余,对菊花文化的认知和探索有限,近期发表部分作品及信息,愿与菊友共商榷。

 



 

菊潭山菊花养生文化典籍录

    1、夏《夏小正》(公元前2070―前1600年)在九月中称:“荣鞠树麦。鞠,草也。鞠荣而树麦,时之急也。”
    2、周《周礼》(公元前1046―前256年):“鸿雁来宾,爵(雀)入大水变蛤,鞠(菊)有黄华(黄华即黄花)”。
    3、战国《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4、西汉《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
    “九月,菊有黄华,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节华之名,亦取其应节侯也。”
    “鞠色不一,而专言黄者,秋令在金”。“金自有五色而黄为贵,故鞠色以黄为正也。”
    5、西汉《礼记•月令》:女节、女华,菊华之名也。治蔷、日精、菊根之名也。
    6、汉《荆州记》:“县北八里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极甘馨,中有三十家,不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寿百余,七十者犹为夭。汉司空王畅、太傅袁隗为南阳令,县月送三十余石,饮食澡浴悉用之。太尉胡广久患风赢,南阳恒汲饮此水,疾遂瘳。”
    7、汉《荆州记》云菊潭山之菊:“此菊茎短花大,食之甘美,异于余菊。广又收其实,种之京师,遂处处传植之。”
    8、《后汉书•地理志》:“王畅、袁隗为南阳令,郦县(今河南内乡县、西峡县)月输菊水三十斛。太傅胡广久患风赢,休沐南归,饮菊水而愈。”
    9、东汉《风俗通义》:“河南内乡西北有个地方名曰甘谷山,傍生甘菊,山水流下,得菊花滋液,味甚甘美,谷中三十余家,不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者百二三十,中寿百岁,下寿七八十。”
    10、汉《荆州记》:“胡广久病风赢,饮菊潭水多寿。菊之贵重如此是岂群芳可伍哉?”
    11、《别录》:“菊花味甘,诸家以甘者为菊,苦者为苦薏,惟取甘者入药。”
    12、《别录》称菊之名云:“女节、女华、女茎、日精、更生、傅延年、阴成、周猛。”
    13、《别录》:“菊花味甘。诸家以甘者为菊,苦者为苦薏,惟取甘者入药。”
    14、《坤雅》:“菊本作鞠,从鞠。鞠,穷也,花事至此而穷尽也。”
    15、南北朝《本草经集注》:“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菊;青紫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即野菊,非真菊也。”
  
     16、钟会《菊有五美赞》:“园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发,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贞质也;杯中体轻,神仙食也。”“主治诸风、头眩、肿痛、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17、秦汉《神农本草经》:“菊花味苦平,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18、秦汉《神农本草经》:“南阳郦县(今河南内乡县)有菊潭,饮其水者皆寿。”
    19、《神仙传》:“康风子、朱孺子皆以服菊花酒成仙。”
    20、晋《菊赋》:“掇以纤手,承其轻巾,揉以玉英,纳以朱唇。”
    21、北魏《水经注》“湍水又南,菊水注之,水出石涧山芳菊溪,亦言出析谷,盖溪涧异名也。”
    22、北魏《水经注》菊潭山:“源旁悉出芳草,潭涧滋液极称甘美云。此谷之水土餐挹长年,司空王畅、太尉袁隗、太傅胡广,并汲饮此水以自绥养。”
    23、东晋《西京杂记》云菊潭山“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到来年九月九日始熟......谓之菊花酒。”
    24、《抱朴子》:“仙方所谓日精、更生、周猛、皆一菊而根、茎、花、实之名异也。”
    25、宋《山家清供》食用菊三种方法:
    “紫英菊:”“春采苗叶洗淖,用油略炒熟,下姜盐作羹,可清心明目。”
    “金饭菊”:“紫茎黄色菊英,以甘草汤和少许淖过,候粟饭稍熟同煮,久食可以明目延龄。”
    “菊苗煎”:“采苗汤煸,用甘草水调药粉煎之以油,爽然有楚畹之风。”
    26、东晋《抱朴子》:“南阳郦县山中有甘谷,水所以甘者,谷上左右皆生菊花……谷中居民……悉食甘谷水,无不长寿……”
    27、北宋《菊谱》:“菊有邓州黄、邓州白、悉由菊潭。”
    “撷以作羹及泛茶,极有风致。”
    “甘菊始生于山野,今则人皆栽植之。其花细碎,品不甚高。蕊如蜂窠,中有细子,亦可种。嫩叶及花皆可炸食。白菊花稍大,味不甚甘,亦秋月采之。菊之无子者,谓之牡菊。烧灰撒地中,能死蛙黾。”
    “甘菊叶淡绿柔莹,味微甘,咀嚼香味俱胜。”
    “甘菊,邓州黄,邓州白是矣。”
    菊“惟甘菊一种可食,仍入药饵。其余黄白二花,皆味苦,虽不可饵,皆可入药。”
    28、《太清灵宝方》:九月九日白菊二斤,茯苓一斤,并捣罗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日三服。或炼过松脂和丸鸡子大,每服一丸。主头眩,久服令人好颜色不老。
    29、明《群芳谱》:“甘菊,一名真菊,一名家菊,一名茶菊。种之亦苗,人家以供蔬茹。早时食菊花,揉以玉英,纳以朱唇,也就是嚼。”
    30、明《本草纲目》:“菊花,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脏,即肺、肾也。”
    “白菊原生南阳山谷及田野中,郦县最多,今近道处处有之,取种便得。”
    “菊以南阳菊潭者为佳,初春布地生细苗,夏茂、秋花、冬实、种类颇多。”
    云菊潭山之菊:“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
“菊之品凡百种,宿根自生,茎叶花色,品种不同。宋人刘蒙泉、范致能、史正志皆有《菊谱》,亦不能尽收也。其茎有株、蔓、紫、赤、青、绿之殊,其叶有大、小、厚、薄、尖、秃之异,其花有千叶单叶、有心无心、有子无子、黄白红紫、间色深浅、大小之别,其味有甘苦辛之辨,又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分。大抵惟以单叶味甘者入药。”
    31、《明一统志》:“菊潭在内乡西,源出析谷,东面涧水,或云出石马峰,其水重于诸水,傍生甘菊,水极甘馨,有数十家惟饮此水,寿至百岁之上。”
    32《明一统志》云菊潭山之菊:“其菊茎短花大,其味甘美,异于他菊,人多收其种,传于四方。”
    33、《玉函方》云:王子乔变白增年方:“用甘菊,三月上寅日采苗,名曰玉英;六月上寅日采叶,名曰容成;九月上寅日采花,名曰金精;十二月寅日采根茎,名曰长生。”
    34、《天宝单方》:白菊花酒,治丈夫、妇人之久患头风眩闷,头发干落,胸中痰壅,每发即头旋眼昏,不觉欲倒者,是其候也。先灸两风池各二七壮,并服此酒及散,永瘥。其法:春末夏初,收白菊软苗,阴干捣末,空腹取一方寸勺和无灰酒服之,日再服,渐加三方寸勺。若不饮酒者,但和羹粥汁服。亦得。秋八月合花收曝干切取三大斤,以生绢袋盛,贮三大斗酒中,经七日服之,日三次,常令酒气相续为佳。
    35、《图经》风热头痛:“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钱,为末。每服一钱半,茶调下。”
    36、《简便方》膝风疼痛:“菊花、陈艾叶作护膝,久则自除也。”
    37、《扶寿方》癍痘入目生翳:“白菊花、谷精草、绿豆皮等分,为末。每用一钱,以干柿饼一枚,粟米泔一盏,同煮候泔尽,食柿,日食三枚。浅者五七日,远者半月见效。”
    38、《仁斋直指方》病后生翳:“白菊花、蝉脱等分,为散。每用二、三钱,入蜜少许,水煎服。大人小儿皆宜。”
    39、《救急方》疔肿垂死:“菊花一握,捣汁一升,入口即活。冬月采根。”
    40、《肘后方》女人阴肿:“甘菊苗捣烂煎汤,先熏后洗。”
    41、《得救方》酒醉不醒:“九月九日真菊花为末,饮服方寸七。”
    42、《外台秘要》眼目昏花:“甘菊花一斤,红椒,去目六两,为末,用新地黄汁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临卧茶清下。”
   “食品须用甘菊。”
   “邓州白菊单叶者,亦入药,余皆医经不用。”
   “花大而香者,为甘菊;花小而黄者,为黄菊;花小而气恶者,为野菊。”
   “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禀平和。……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宜乎前贤比之君子,神农列之上品,隐士采入酒,人餐其落英。”
    43、清《本草崇原》:“菊禀秋金清肃之气,能治风木之火热也。菊禀金气,而治皮肤之风,兼得阳明土气,而治肌肉之湿也。血气利而轻身,则耐老延年。”
    44、《范村菊谱》:“邓州白,九月末开,单叶双纹,白色中有细蕊出铃……花叶皆尖细,相出稀疏。”
    “邓州黄,开以九月末,单叶双纹,深于鹅黄而浅于蕊金,中有细叶……形样甚似邓州白,但差小尔……枝杆叶形全类白菊。”
    45、《菊圃记》中说菊花:“在药品为良药,为蔬菜是佳蔬。”
    46、《牧署闲谈》:“真菊延龄,野菊泻人。黄者入阴分,白者入阳分,紫者入血分。可药可饵,可酿可枕,仙经重之。”
    47、《百菊集谱》:“菊古名做鞠,一曰:鞠如聚金,鞠而不落故名鞠。”
    48、秦《秦娥忆》:“赵高……忽见一小太监捧一个陶罐,小心翼翼地从前宫走来。赵高唤住小太监,问他陶罐中所装何物?小太监小心放下手中陶罐,叩头跪禀说:陶罐装的是南阳郡郦县刚刚进献来的甘谷菊水……”
    “宫中自从得知此水,便诏令南阳郡守,郦县县令月送甘谷水四十斛到咸阳,以备御用,常年不辍,已有数载……”
    49、《内乡城关镇志》:“油煎菊花治小儿咳嗽;菊花枸杞茶,延年益寿;菊花枕治头晕;菊花护膝除风;菊花蜂蜜饮延寿。”、“菊花的营养保健成分丰富,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绿原酸、挥发油、氨基酸、叶酸、鞣花酸、腺嘌呤、胆碱、菊苷、维生素、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等。”
    50、《南阳市地名志》:“菊花山,位于西峡县东南23公里,丹水镇境内。因原来山上遍生菊花得名。面积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90米。山体岩石为白垩纪灰白、紫红色灰岩,泥岩及褐色砂岩。历史名胜菊潭、菊水在此。昔传饮用此水者长寿。李白、孟浩然、苏东坡等曾至此赏菊、咏菊赋诗。曾建李孟祠。今北坡峭壁有菊潭石窟。存明碑数块。泉水四时外溢。山下有唐菊潭县城遗址。”
    51、《中国菊花全书》:“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年四季都在食菊,他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冬食根。”
    52、《中国菊花全书》:“俗话说,常饮菊花茶,老来眼不花。民间流传着:菊花二朵一撮茶,清心明目有寿加。”
    53、《菊潭山菊花宴》:“饮品为菊花茶,喝的是菊花酒。菜肴是:凉菜有玉英拌杏仁,玉英藕片,玉英三丝,玉英松花蛋。热菜是:落英扣羊肉、菊葱爆羊肉、落英羊腰、落英羊肝、玉英炒蛋、玉英牛肉、玉英鱼片、玉英豆丝、落英笋片。”
    54、《中山菊花宴》:“饮料是菊花茶,喝的是菊花酒。菜肴是菊花鱼球、菊花雀巢、菊花扣肉、菊花溜蛋、菊花锅。点心有菊花糕、菊花元霄、菊花春卷、菊花鱼片粥。”


传承菊花文化  释放主政智慧

  中国南阳是全国全世界闻名的地方,它是世界名花――菊花的故乡。菊乡人民在四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用智慧、勤劳、朴实谱写的文明精华,同时集东西南北文化之大成的菊花文化,成为盆地凝聚人心、创造财富、赢得生存、支撑一方精神世界的宝库和力量。一代又一代人为之传播、传承,一代又一代主政者为之鼓与呼,勇敢实践,给后人做出了榜样。历代菊乡主政者(州、县)上千人,为传递、探索、弘扬菊花文化,为人类留下多少个可欺可泣的动人篇章。
  历史不会忘记。菊乡的主政者们,用智慧探索“饮菊水者寿”的上传经典。汉时的司空王畅、太尉胡广、太傅袁隗,亲自汲水体验,养生祛病,以自绥养“是以君子留心甘其糗”成名于天下,隋唐县令(郦县)王政在任上沐浴自饮菊水,半年后,白发变黑发,枯脸变童颜,验证菊水妙用,成为历史宝典。知县(菊潭县)王俊连续十年金秋时节在山上(菊潭山)设坛祭菊,引领山民喝着菊花酒,饮着菊潭水,食着菊花糕,吟着菊花诗,簪菊喊山,开启了菊花节的先河。这一创举被收入史册、青史留名,流传1400余年。宋金元好问,为母丁忧从白羽来到菊谭山新居,既研究菊潭文化,又把菊花文化与施政文化结合,甚是绝妙,有诗为证:“菊源不逐时事改,芝岭自与商颜邻。他日相思一回首,渔舟时问武陵人。”后有章炳寿、乔鼎臣、高以永、宝鼎望致力菊花文化传承,留下了千古佳作和美名,历史证明有智慧的菊乡主政者们,尊重与弘扬这一辉煌的伟大文化,人民都没有忘记他们。
  盛世菊韵味正浓。菊乡核心区自一九八七年由内乡冶金建材厂狄保法的倡导下、内乡县科协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内乡县城关镇菊花研究会,一九九零年加入第一届中国菊花研究会。随后内乡县菊花研究会诞生。一九九一年十月内乡县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每年的十一月五日――十五日为内乡菊花节。主政者黄玉钧致力弘扬和传承菊花文化在县政府组织下,把第一届菊花节办的隆重、庄重、气势恢宏,一直办到一九九八年。后由内乡县宏达公司承办,从不间断,深受菊乡人民的点赞和称誉,并把黄玉钧评选为菊乡十大菊星之一。菊花节的举办一年比一年内容丰富,品种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容,受到周边省、市、县的青睐和赞誉。
  菊花节是菊花文化弘扬传承的一种形式,是菊乡人民的精神面貌展示,是国度昌盛的表现,是人气聚合、财力丰盈、主政智慧的体现。然而,社会上也出现过一些非议,什么办菊花节“劳民伤财”、“搞形式、花架子”、“都是花财政的钱”、“底下(乡镇局委)阻力大”等与民众不协调的声音。菊花节传民风,袭世俗,聚人气,才适民意。主政者应放宽思路,为菊花的政治所想,为产业所谋,赋予更多的经济发展架构内容,才能够得民心,为人称道。让我们领略一下各地菊事活动简况吧!
    北京市自1955年组织了第一次菊展,文革期间(1967――1976)停办,但各大公园照常展出。1978年恢复至今,1987年将菊花列为市花。2013年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全国菊展、国际菊花学术研讨会。
    开封市,1983年将菊花定为市花,并举办了第一届菊展,2000年开拓为省级节会,2010年成功举办了第十届全国菊展。
    广东中山小榄镇,1979年议定每年举办一次菊花欣赏会,每10年举办中型菊会,2007年成功举办了第九届全国菊展,以上城市多年来长期坚持从不间断。
    从各大中城市菊展的形式、规模、品种、造型、内容去看很上档次,堪称世界一绝。这些城市他们长期坚持,使城市品味跃升、经济腾飞、产业兴旺、难道不是我们的榜样吗?难道他们是从自己腰包掏钱的吗?搞形式花架子,为什么干部群众包括纳税人都称赞。因此,放眼量、大构思、大手笔、大胸怀、多智慧,才是老百姓乐见的。
  我们县从一九九一年举办菊花展览以来,得到了县主政和菊事爱好者的支持,二十四年来,县政府组织的菊展延续到一九九八年后交由民间组织,内乡县宏达公司鼎力支持承办,受到老百姓的点赞。主政者黄玉钧、于国干开创和传承菊花文化,赢得口碑。我们是“古治菊潭”(县衙)官文化之地,它与菊花文化同生相长。因此,菊花文化的传承还靠“一官”,寄希望于“一官”。
  聊聊数言,是希望,是忠告,是无奈,但愿有解。


 

传承地方文化   依靠全民智慧

    灵秀的南阳,世界名花――菊花的故乡,以“饮菊水者寿始”形成为一种伟大的――菊花文化。是几千年来人民文化传统成习,勤劳收获,智慧处世,名人效应,至圣教化集大成的一种文化。菊乡人崇菊、爱菊、赏菊、植菊、咏菊、画菊、编菊等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菊乡,上千万之人,纳东西南北文化,积淀厚重,实乃天下奇观。而菊乡人把菊花看作是传家之宝、民风之魂,知识之篮、精神之托、向往之神。山民们把人生与菊花相提并论,人格化之意,传袭至今。隋唐有知县十年祭菊之实,民间有“菊花仙子”之崇,官场有“菊潭古治”之誉,世有“饮菊水而寿”之传。
    辉煌的文化,曾荡涤着原始社会的愚昧,引领着先人的奋斗精神。夏代的中原人,把菊花作为农事活动的节候,是多么聪明。我们的祖先――菊乡人,把菊花开放和种植小麦联系在一起,“鞠菊而树麦,时之急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啦!不知何时山民们食菊,成为先秦的世俗,形成的长寿村,使菊乡名振九州。战国楚三闾大夫过菊潭而留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名篇录入 《离骚》中。一代一代的实践,食菊而寿成为山民们的企盼。汉时的菊乡主政者(州县)亲自沐浴菊水,治病养神,被传为佳话,当传至宫庭时,为取悦皇上,遂送菊水送菊花入殿,继而养生文化又多了一种观赏文化,使菊花名声倍增,地方主政者也成为天下名人。隋唐时,观赏菊花逐步在官府、文豪居中普及,又出现了吟咏文化,艺术文化。由于道家教义“天人合一”,菊乡道家潜研菊花养生,又形成了道(教)菊(花)文化,至宋藏《九月秘籍》有了说次。在长期的菊花文化演绎中,民间流传着不少有关菊花的故事 ,同样也形成为一种民间菊花传说文化。辉煌文化的形成,有山民的智慧,有主政者之远见,有大家的赞誉,有先哲们的推崇。这样的文化,唐传朝鲜,再传东瀛,十六世纪传欧美荷兰,1689年名著《东方名花》问世上世纪五十年代英国弗利薄公园展示的菊花标有“中国内乡”字样。成为菊乡值得称世的传说 ,因为菊花之根在菊乡。没有先人将菊花传植宫庭,便没有今日的文化辉煌。改革开放后,国家筹建菊花研究会,我们也成为一员。
    菊花文化是菊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我们每个菊乡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珍爱菊花文化,用菊花节表达,是最好的形式,通过这一活动聚人气、聚地气、聚财气,打造菊花品牌经济,拉长菊花产业链条是最好的平台。希望各界都要像内乡宏达公司那样执著,那样坚韧,那样善举,那样付出传承菊花文化吧。


菊潭山菊花养生(寿)文化史话

    菊潭山菊花养生文化由来之久。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就有记叙菊潭山的菊水养生祛病的篇章。
    关于菊花的文字记载最早始见于夏代(公元2070―前1600年)的《夏小正》中,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夏小正》是夏代颁布的农事历书。该书对12个月的动物、植物状况均有详尽的描述。在《夏小正》九月中称“荣鞠树麦”。鞠,草也,鞠荣而树麦,时之急也。”书中所称鞠即今日的菊花。该书将菊花开放和种麦时间一起表述,充分确定了中原地区菊花的开花期为秋季。与现今延袭下来的农历记事相一致。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1年)的《周礼》也将菊花收录其中,其《秋官・司寇第五》中也有牡菊的描述。《礼计》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其《月令篇・季秋之月》中有:“鸿雁来宾.........鞠有黄花......”的描述,农历中的寒露到霜降的节令,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从夏代始,蒋菊花的开花习性作为时令的标志,说明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智慧。
    作为菊花野生到药用、食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被我们的祖先所认识。战国时期著名诗人,楚大夫屈原在“《楚辞・离骚》中就已有“朝夕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在《惜诵》中的“播江离以滋菊兮”,原春日以嗅芳。”其意为,香菊在春天尚为幼苗时可以做饼。这两段,便是菊潭山菊花的食用、饮用最早的佐证。既然屈原以事相随,记录了当时的食用、饮用方法,没有对菊潭山的长寿村留下文字,但隐含了食用、饮用的养生功能。不过他留下这些文字,不但是对菊潭山菊花养生的传说的肯定,也是对上百年上千年菊花养生文化的总结和传承。两段文字成为中华菊花养生文化的瑰宝。
    自古有饮菊水者寿的说法。从史志典籍中,可以找到答案。汉《后汉书、郡国志》,汉《水经注校》卷二十九“湍水又南,菊水注之,水出西北山石山芳溪流,亦言出析谷,盖溪之异名也”源傍悉生菊草,潭滋液,极其甘美。云此谷之水土,餐挹擅长年,司空王畅、太傅袁隗、太尉胡广,并汲饮此水,以自缓养,是以君子留心甘其臭。”《荆州记》载:县(郦)北八里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极甘馨,又有中三十家,不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寿百余,七十者尤为夭。”《抱朴子》云:“南阳郦县(古内乡县)山中有甘谷,水之所以甘者,谷上左右皆生菊花..........谷中居民.......悉食甘谷水,无不长寿。”《通典》唐佑撰云:“菊潭有菊水,傍水居饮多寿也”。在《神农本草经》中也说:“南阳郦县有菊潭,饮菊水者寿。”《本草纲目》中注明:“仙经以菊为妙用,但难多得,宜常服之,菊以南阳菊潭者为隹。”并写明菊潭山之菊“其苗可蔬,叶可缀,花可饵,根实可药,囊可枕,酿之或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这些史志典籍,既是对菊潭山之菊水可以养生长寿之肯定,又是对菊潭山菊花寿文化的褒扬。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郡县主政和名贤,乃至宫庭,为寻水寻寿,而在菊潭山留下足迹,留下文字。有力地推动了菊潭山菊花寿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汉时的司空王畅、太尉袁隗、太膊胡广皆为南阳太守,每到官,常使郦县月送四十斛,以为饮食,治好了他们的风、眩晕疾病。时任的县令王征知菊水能延年益寿,返老还童,令菊潭一百岁老人日送一担菊水饮食,半年后居然白发变黑发,枯脸变童颜。时任菊潭县知事王俊,为彰显菊潭山菊花寿文化,竞连续十年在金秋时节,在菊潭山上设坛祭菊,祭菊水,带领山民们品着菊花茶,喝着菊花酒,吃着菊花糕,饮着菊潭水,传承着先民的遗产。金时内乡县令、一代宗师元好问,在菊潭山新居为毋丁忧(1228―1230)三年,沐浴饮食菊潭水,从中体验到:“菊潭秋华满,紫稻酿寒泉。甘入小苦,幽光出清妍。”河南省 政府为避日祸西迁(1944―1945),省主席刘茂恩到内乡后,第一件事, 就是占领菊潭山中洞,派兵把守,独自享用菊水,遭到当地山民嗤鼻。
    菊潭山虽不曾藏龙,但能卧虎。数千年来,多少文墨客,千里迢迢慕名而来,寻菊寻水寻寿,习作高洁性格。有的虽没留下文子,但留下了影子;有的留下文字,成为千古绝唱。从史料中可以找到先期来菊潭山的有夏代国王朱舛和周国国王朱丹(尧之子)、楚怀王、刘秀,还有班固,应劭、张衡、葛洪、竹林七贤。从汉以来,名贤蜂拥而至,播下了中华民族菊潭山吟咏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菊花文化史上一枝奇葩。这些犹菊犹人,吟菊咏寿, 把酒问天,叙情至理的吟咏文字,成为菊潭山寿文化的弘扬和传承的记载。
    吟咏菊花的大家们也不忘这些为菊花寿文化做出过贡献的名字:陶潜、李白、杜甫、孟浩然、元好问、郑板桥。



菊潭山菊花观赏文化史话

    南阳是菊花的故乡,它的标志性座标就是菊潭山。
    菊潭山――菊花观赏文化的发祥地。
    菊潭山,世界上一个响亮的名字。因钦菊水长寿而享誉古今中外。
    菊花、菊潭、菊潭山;有菊有潭,被称为菊潭;有菊有潭之山被称为菊潭山。菊潭山,俗称菊花山。因菊、因潭、因山而成为中华民族菊花多元文化的摇篮。
    菊,植物名,通称菊花,多年生草本,头状花序,花序大小,颜色、形状各异。南阳甘菊,即菊潭山之菊,因吏治变更,又称南阳白、南阳黄、邓州白、邓州黄是也。后经人工栽培训化,为著名的观赏植物,被世界称为东方名花,它作为中国国花、南阳市花、内乡县花,名不虚冠。在人类慢长的岁月中,菊花的故乡,有着它传奇的文明史和传奇的文化史。
    关于菊花的最早文字记载始见于公元前2070―前1600年的《夏小正》中,作为农事活动时令的标志性作物而描述。在九月中称,“荣鞠树麦。鞠,草也。鞠荣而树麦,时之急也。”文中所说的鞠即现今所称的菊花,意思是说,鞠开花的时候该种小麦了,不敢耽误时令。这一段文字,确切地表达了在中原一带,菊花开放之时,即为秋季。后人称菊花为九月,是从这里开始的,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的《周礼》也将菊花收录其中。战国(前475―前21年)的《礼记》其《月令篇・季秋之月》有:“鸿雁来宾......鞠有黄花......”的描述。
    自古有饮菊水者寿之说,而且真实地反映在古垠的沧桑中。菊潭山位居伏牛山腹地―南阳西北90km处,312国道旁。山虽不高,海拔290m,方园数里野菊丛生,山下有一潭,因菊花倒映潭中而得名,人称菊花潭,俗称不老泉、寿泉。菊潭山之菊,异於余菊,茎短而粗,变异性强,耐寒耐旱耐贫脊,民间对苗、茎、叶、花、根、实有着不同的叫法。称为玉英、节华、女华、金蕊、日精、寿菊、落英、周盈、傅延年等数十种。经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它是广谱性的抗菌消炎药物,入肝、肺、脾、肾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肝明目功能效用。与其它药物配伍具有清脑保肝、利肺滋肾之功效。菊潭山用菊花养生可谓天下唯独,《本草纲目》云菊潭山之菊“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可枕,酿之或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山民们用来入酒、入茶、入食、入枕、入药,被山民称为“寿草”、“神草”、“仙草”。
    公元前231年,楚三闾大夫屈原被流放陈塘关(今西峡)时,曾在菊潭山留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美妙诗句,收录《离骚》中。那时,山民们就已总结出菊花的可食可饮与寻觅的长寿之道了。
    《后汉书・郡国志》、汉《水经注校》载:湍水又南,菊水注之,水出西石涧山芳菊溪,亦言出析谷,盖溪涧之异名也。源傍悉生菊草,潭涧滋液,极称甘美。云此谷之水土,餐挹长年,司空王畅、太傅袁隗、太尉胡广,并汲饮此水,以自绥养,是以君子留心甘其糗。汉时县(郦县)令王征得知菊水能延年益寿,返老还童,令菊潭山一位百岁老人,日送一担菊水自饮。半年后居然白发变黑发,老脸变童颜。《后汉书・郡国志》《荆州记》有县(郦县)北八里有菊花,其源旁悉芳菊,水极甘馨,又中有三十家,不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寿百余,七十者犹为夭。汉司空王畅为南阳令,县月送三十余石,饮食澡浴悉用之。太尉胡广久患风赢,南阳恒汲饮此水,疾遂廖。
    由于上古流传和千百年山民的践行,菊花养生(寿)文化的传承,数千年不衰。菊潭山不但是菊花的发源地,菊花寿文化的发祥地,而且是菊花观赏文化的发祥地。我们从历史的考证中得出的结论,菊花观赏文化是菊潭山菊花养生文化的衍生文化。菊花作为观赏,始于晋唐,盛于宋,其后的明、清也有较大发展。菊花由野生到栽培,由食用、药用到观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菊花观赏文化是指菊花的表现形式(单体的花、色、形状、瓣况)和内容(单体、组合、集成、形状、型式)存在色、香、姿、韵、势的总和,宏观上是一种造型、花色、变异的文化大成。《荆州记》中有菊潭山菊花“此菊茎短花大,食之甘美,异於余菊,广又收其实,种之京师,遂处处传植之。”汉时,典籍记录了菊潭山的菊花,山民们收其实,引种京师。在这之前与州县主政征赋菊水有关,既然进贡菊水,肯定引进菊花到府衙,遂后,将菊花引入长安、洛阳宫殿,这是一般的逻辑关系。但在志书宝典中,没有更多的记述。作为郡(州)县主政的王畅、袁隗、胡广、王征、王俊等,菊水既然治好了他们的病,他们就会成为最好的推手,按逻辑由他们把菊潭山的菊水和菊花引荐给宫庭,在御前摆好,才合乎事实。隋唐时,建菊潭县两度386年,唐王俊主政时,竟连续十年在菊潭山设坛祭菊,山民们观赏着菊花,唱着菊花酒,喝着菊花茶,吃着菊花糕、菊花饼,采着菊花胎,自采自乐自用;文人骚客们有的踏访、有的作诗、有的作画、有的喊山、有的戏水;引导着山民们热爱自己的独特文化,使菊有所用,珍视健康。现在看来,那时的县令能如此珍爱菊花文化,真是难能可贵。
    王俊时期的菊潭山菊花节,具有着浓厚的山区独特风采,传承着上古菊花带来的福音,那种淳朴、挚爱、潇洒、浪漫的情趣,是现代人无法得到享受的。之后的一千多年里,每到金秋季节,延袭着古人的习俗,真谓满山黄华遍山人,山民采菊正忙乐,醉人一派的景象。
    隋唐继汉菊潭山菊花随菊水入宫后,经艺人培育,不但使菊潭山菊花“茎短花大”著称的白黄二色,异变为多色,花更大。司马光情系南阳菊潭山,将菊花移植于官署,把玩鉴赏,有诗为证:“琐琐南阳菊,秋潭岁自开。”唐时普遍移栽观赏菊花,已成为文人骚客的闲情逸趣之事。韦庄《庭院菊诗》“为忆长安烂漫开,我今移尔满庭栽。”宋时是菊花走向街市的起始时期。据《杭州府志》“临安有花市,菊花时制为塔。”据《致富全集・广集五记》记载:“临安虽小,每至重九,各出奇花比胜,谓之斗菊会。”可见那时,街市买卖,比赛观赏已成为常事了。从另一个侧面也可证明,菊花花色俱多,姿态各异。
    中国菊潭山菊花走出国门,是在唐时,公元729―748年间,由长安把菊花传入朝鲜,再由朝鲜传入日本。1688年荷兰商人把中国菊花首次带入欧洲,两个花型,六种花色。1789年法国商人布郎卡尔,从中国带回了3个品种;十八世纪末,一批中国菊花首次到达英格兰。各国通过对菊花的训化、杂交、育种和栽培技术的现代化,使传统的菊花花型、花形、花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使菊花的观赏品种今天能达到3000个,创造了人类奇迹。
    历史的回归。当菊潭山菊花传入欧洲一年后,1689年荷兰作家白里尼发表了《伟大的东方名花―菊花》一书。1956年《新观察》杂志上登载英国伦敦弗利簿公园标有“中国内乡菊花”之品种字样,以示崇敬和炫耀。1972年中日建交后,一次中国代表团访日,日方特回赠了河南菊潭山菊花原种10株,移植于北京植物园。1989年,日本一行五人访问团声言:日本的菊花是从南阳菊潭山引进的。2010年,日本株式会社寻菊祖而来到菊潭山,立碑以示纪念,并在上海以菊潭山之水注册了“菊水”公司。炎黄子孙都知道南阳菊潭山是菊花观赏文化之根,外国人也认知这一事实。
    为传承菊潭山菊花文化,内乡县城关镇1987年成立菊花研究会,1990年加入了中国菊花研究会,次年又成立了内乡菊花研究会。研究会成员多次多篇菊花论文刊登在《中国菊花研究论文集》中,并多次呈送菊潭山菊花文化的作品集,同时也得到了中国菊花研究会对内乡菊花研究会的赞誉。1990年以来,内乡、西峡相继决定每年金秋时节作为菊花节。菊花节期间举办大型菊花展览,艺菊评选,菊诗评选等活动,并且邀请周边市县参加展览会,交流艺菊培育。举办菊花节二十三年来,在内乡宏达公司的鼎力支持下,从不间断,切一年比一年有特色,使菊花观赏文化传承有了强力平台。内乡县还创办有《菊潭撷英》、《中华菊韵》诗利,出版《菊花诗集》等。内乡菊花研究会副会长符景华的蕲艾嫁接艺菊获全国菊展二等奖,他带领了一支菊花文化传承的队伍,并在一九九二年举办了全国艺菊培训班。他出版的《菊乡菊韵》诗集闪烁着他智慧的光环,他推动和传承菊花文化的事迹,在省市县电视台多次播放。
    2013年,内乡县派出了五人团,参加了北京(2013)国际菊花学术研讨会,陈炳戍做了长篇发言,在参会的十个国家中,赢得了好评。我国菊花观赏文化在建国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在北京、上海、石家庄、太原、天津、开封等大城市都在公园中小规模展示,十年浩劫中,受到了一定程度影响。八十年代后,开始恢复生机。自1990年成立中国菊花研究会后,至今已举办了十一届国家展览,展览的品种和规模空前,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特别是出现的组合式、模拟式、集约式展区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光阴荏苒、沧桑依旧,百花争春,金菊伴秋。
    在这盛世之下,菊潭山菊花文化,发扬广大的时机已经成熟。我们作为菊花观赏文化的发祥之地,怎么传承,应摆到菊乡人民面前。我认为应该首先对菊乡人民进行认知菊花文化的教育,提高对国人健康重要意义的再学习、再认识;二是建立研究阵地。利用平台,采取多种形式的菊事活动,把它作为打造菊花文化名片的大事来举办各种活动,把菊乡的菊花资源优势,变成造福当地农民致富的摇篮,办成促进国人健康的摇篮;三是发展菊花产业,建立基地。利用资源优势,开发菊花产品,拉长产业链条,使产品走出国门,造福天下人。
    但愿事长久,传承到永远。


菊潭山菊花吟咏文化史话

    南阳菊潭山位于南阳西90KM处,山不高,海拔290M。方园数里野菊丛生。山下有一潭,因菊花倒映潭中而得名菊潭。菊潭,亦称菊花潭,俗称不老泉,寿泉。上传,饮食菊水者寿,使菊潭山成为中华民族一颗菊花寿文化耀眼的明星,多彩的星。
    菊潭山菊花,异於余菊,茎短而粗,头状花序,黄白两种,即志书上称“南阳甘菊,邓州白,邓州黄,南阳白,南阳黄是也。”民间对其苗、茎、花、实、根有着不同的叫法,称九月,玉英、落英、节华、女华、金蕊、日精、周盈、傅延年、寿菊等数十种叫法。它生物学特性是变异、耐旱、耐寒、耐贫脊、生长 在房前屋后,地边、沟坎、岩石夹缝中,南阳盆地十四个县市的丘陵山区都有生长。菊潭山菊水甘甜,四季外溢。细菌指数210,比自来水质量好的多,内含十八种氨基酸及多种有益矿物质。此菊水久放不变味,过夏不变质。甘菊是广谱性的抗菌消炎药物,入肝、肺、脾、肾经、是有清热解毒、凉肝凉血益脑明目作用。道教称菊潭山菊花为“仙草“、“圣草”、“寿草”。
    菊潭山上的道教入驻,为菊潭山菊花文化向多元化文化发展注入了活力。《神仙传》言“康风子、朱孺子皆以服菊花酒成仙”。钟会的《菊有五美赞》“园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发,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贞质也;杯中体轻,神仙食也。”道教教义就是以“德”、以“道”、以“道德”为核心,追求“天人合一,天地同修,日月同寿”达到永生不死,长生不老的目的。菊花的生物学特性,具备了道教所推出的坚毅、傲霜、独立、纯贞的品格一样,利用菊花去实现老子所倡导的道,即天道,自然之道,生态之道。道教利用菊潭山这一优势资源,开发出了以菊花养生的一大批土、单、验、秘方,形成了一大批酒、糕、煲、烹、膏、饮的实用技术,培训了一支道教与民间中医大夫结合的科研、实用技术,土单验秘方应用的医保队伍。这一完美的融合,使菊潭山菊花养生文化,增强了活力,因此,几千年来传承不衰。这一文化现象的独特性,地域性、创造性的传承,使菊潭山菊花养生文化之星,更加闪烁。
    闪烁的菊花养生文化之星吸引来了更多的文墨骚客,达官显贵。它不但成为豫、陕、皖的旅游之地,而且成为他们追求长生不老之地。早在春秋时的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曾两次来到菊潭山,第一次是公元前231年,因其流放到陈塘关,第二次是公元前229年追楚怀王去秦谈和时,曾在菊潭山逗留,后出现在《离骚》中的诗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就是有力的佐证。那时菊潭山人就传承了上古留下的饮食菊花可以长寿的习俗。东晋诗人陶渊明对菊的挚爱达到某种高度,赞赏菊“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可见他食菊、赏菊、赞菊、与菊花结下了不懈之缘,第一次将菊花人格化,朴实淡雅的菊花形象,与不流俗的志趣联在一起。后人称其为菊圣。由于他的菊诗和菊痴,自此将菊花正式引入文人骚客、达官显贵士大夫的视野,开启了菊花美学价值的新篇章,菊花因此象征了君子之节,逸士之操。唐宋时期,是历史上菊花诗词数量最多的时期,累计咏菊诗人达到 248人,咏菊诗700余首。无论是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对菊花都情有独钟。唐太宗李世民、唐末起义首领黄巢等都写下了不同风格的菊花诗词作品。唐代诗人白居易、元慎、杜牧、李白、杜甫在其菊花诗中都了对菊独立寒秋、经霜不衰特质表达了敬仰和喜爱。宋代苏轼和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作品中也表现出对菊花的喜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唐诗宋词的发展,使咏菊文化达到了高度的繁荣期。在文学作品《西厢记》、《聊斋志异》、《红楼梦》中都有许多与菊花有关的内容。菊花与戏曲深厚的渊源,如“菊坛”、“菊苑”则是戏曲的雅称。由于菊花自古用途广泛,食、药、饮、保健品、艺术作品等,在诗词中大量表现出菊以平淡无华、朴实自然之美独立于百花丛中。更因其开在金秋时节,也赋予丰收富裕、健康长寿,团圆 的美好祝愿。
    菊花具有的变异特性,从形、型、色、香发生了相当大的巨变。从唐宋后,咏菊诗也发生较大变化,由唐宋时期的人格化、养生功能、情趣特写转化为多方位的渲染其形态菊韵和情趣追求。像李白的“时过菊潭上,纵洒无休歇。泛此黄金花,颓然清歌发。”杜甫:“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留枝。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贾岛“寒冲陂水雾,醉下菊花山。有耻长为客,无成又入关。”宋司马光将菊花与参苓药相比:“正以参苓药,因之植紫台。”金元好问:“菊潭秋华满,柴稻酿寒泉。”苏轼“南阳白菊有其功,潭上居人多老翁。”明翰林检讨李:“甘菊之下潭水清,上有菊花无数生。谷中人家饮此水,能令上寿皆百龄。”清郑板桥感慨南阳甘菊:“南阳甘菊家家有,万古延年一种花。八十老人勤采啜,定教霜鬓变成鸭。”正是这些名贤对菊潭山菊花养生的赞美和推崇,使得菊潭寿文化得以名扬中华、称誉海外。
    一枝菊香罩九州,万颗匠心铸诗魂。菊潭山有上传的名贤造就,作为盛世今天的菊潭山人如何传承下去?已严肃地摆在我们面前。自汉以来,道观虽然六毁六建 ,但道教的教义在,民间记忆在,二千年来,没有忘记前人的希望。在州县主政中,都十分关心菊潭山文化。从隋唐的王畅、袁隗 、胡广郡(州)官到菊潭县县令王征、王俊都热爱菊潭山文化,开展菊事活动。唐时任县令的王俊能连续十年在菊潭山举办祭菊活动,千古难得。从元到民国期间239任县令、与建国后的25任县长,多数都去过菊潭山,并留有诗作。特别是金一代宗师知县元好问曾为母丁忧住菊潭山,曾留下诗作十六篇,元史唯一、胡裕、明王鼎彦、清乔鼎臣、宝鼎望、张鼎勋、民国高书勋都留下了宝贵的咏潭咏菊遗产,使菊潭山吟咏文化增添了光彩。
    菊潭山民间临潭吟咏也成为常事。明杜士俊、李、许评、许宸等,为菊潭山吟咏文化也浓抹了一笔。
    盛世的今天,传承菊潭山吟咏文化,任重道远。内乡县1985年创办了《菊潭撷英》杂志,旨在宣传菊花文化。内乡县城关镇1987年成立了菊花研究会,从事观赏菊花文化的研究。1990年参加了中国菊花研究会的筹建工作。1991年内乡县人民代表大会将每年的11月5日-11月15日作为菊花节,1992年成立了内乡县菊花研究会,开展菊事活动,举办大型菊花展览,评选艺菊,评选咏菊诗作,创办《中华菊韵》诗刑、出版《菊花诗集》。一九九八年、二零零零年两次将收集的吟咏菊潭山诗集寄给中国菊花研究会。内乡县菊花研究会副会长符景华,酷热菊花,二十年来培育的蕲等嫁接艺菊,获国家二等奖,1992年开办国家菊花栽培学习班,传授艺菊知识,二零零七年出版了《菊乡菊韵》菊花诗集。他的事迹被省、市、县电视台多次播放。改革开放以来,激发了民间吟咏菊潭、菊花的热情,近30年来,收集的咏菊花诗词近千首。
    文化传承是全民族的大事,菊潭山菊花吟咏文化的传承将迎来更灿烂的明天。



菊潭山菊花艺术文化史话

    菊潭山菊花,异於余菊,茎短而粗,头状花序,黄白两种,即志书上称“南阳甘菊,邓州白,邓州黄,南阳白,南阳黄是也。”民间对其苗、茎、花、实、根有着不同的叫法,称九月,玉英、落英、节华、女华、金蕊、日精、周盈、傅延年、寿菊等数十种叫法。它生物学特性是变异、耐旱、耐寒、耐贫脊,生长 在房前屋后,地边、沟坎、岩石夹缝中,南阳盆地十四个县市的丘陵山区都有生长。菊潭山菊水甘甜,四季外溢。细菌指数210,比自来水质量好的多,内含十八种氨基酸及多种有益矿物质。此菊水久放不变味,过夏不变质。甘菊是广谱性的抗菌消炎药物,入肝、肺、脾、肾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肝凉血益脑明目作用。道教称菊潭山菊花为“仙草“、“圣草”、“寿草”。
    菊潭山菊花养生(寿)文化,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楚国屈原两次到(公元前231年,公元前229年)菊潭山,曾留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句。那时,上传饮食菊水者寿从这里就可以得到证实。汉时的南阳郡(州)主政的王畅、袁隗、胡广就是菊水的受益者,治好了他们的风赢、症等;隋唐时曾两度设菊潭县,历时368年,其县令王征、王俊也是菊潭山菊花的受益者,他们崇爱菊花为菊潭山文化的发展具有弘扬和传承的作用。郡县主政继汉为京师进贡菊水与菊花传植,有力地推动了菊潭山的知名度和菊花养生文化的认知度,同时,引来了京师和九州的文人骚客,由于这些名贤的助推,使菊潭山名扬四海,前来的食客、游客、骚客越来越多,把玩艺术的名家更是执著,琢磨菊花的应用领地,魏晋已引入注目,隋唐时昌盛至极。上至帝王,下到平民,作画的有之,书法的有之,雕刻的有之.......。伏牛山一带的道观,都以菊花图案作为镇观之宝,显得尊贵、淡雅、庄严、标志。隋时菊潭山道观,云彩山道观,石当山道观,都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对菊花的尊崇。
    菊潭山祖师宫道观,虽然历经沧桑,六毁六建,但观前自汉以来的数十通碑刻中,大多数都配有菊花图案,从现存的数通中,菊花图案仍清晰可见。与菊花山相对的云彩山,山顶上建有黑龙庙道观,建于隋唐。道观门口的石磐上雕刻着菊花图案,把菊花作为吉祥物,当作镇观之宝。与菊潭山东相对的石当山普济宫道观,把菊花图案雕刻在大殿进门的第一块石板上,让施舍者脚踏菊花图案祭拜祖师,以示虔诚,又是对朝见者的敬重。
    菊潭山东石当山下有邓窑遗址。邓窑为宋代官窑,从遗址上发现有菊花瓷片。1982年,在西峡出土的瓷碗,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碗高0.5m,口径20.5cm,圆底圆足,足径6.5cm,圆唇,口沿外侈,沿下三色弦纹,下饰菊花图案,通体为釉,胎质细腻,造型美观。
在历史沧桑的更迭中,菊花作为艺术文化,发展十分活跃,从不间断。作为菊潭山,从汉至唐宋,由道观发展到民间,由宫庭到艺人,逐步形成为系列的菊花文化艺术现象,涉及领域广泛,深度更幽。表现在摄影、绘画、纸剪、书法、雕刻(玉、石、竹、木、葫、泥),各种绣饰品(苏、湘、浙、汴)印制图案及陶、搪、瓷、烙的菊花画,各种标志、字号、名号、招牌、冠名等,在餐饮业方面更是图案清晰、各异花色,无处不在。山民为崇爱菊花,竟把菊花画在墙壁上、砖上,刻在床、椅、柜、凳子上,画在折扇上,可见几千年来,菊潭山人在传承菊花艺术文化方面,达到极至。
    菊花艺术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政要、文豪、大家的推力。据菊潭山道教的碑刻中可以看出临潭都是些重量级人物。有朱丹(尧之了)、老子、孔子、屈原、班固、应劭、刘秀、张衡、郦道元、陶潜、葛洪等47人;有史志记载的有李白、杜甫、元慎、白居易、贾岛、欧阳修、司马光、苏轼、郑板桥等64人;据记载从金元到民国的239任县令、郡(州)主政王畅、袁隗、胡广、张仲景、范仲淹等都现身过菊潭山,他们对菊潭的崇爱、对菊花的推介,使菊潭山菊花文化如锦上添花,发展更为有力。
    隋唐时,兴起的菊画,为社会增添了不少新意,特别是题菊诗的出现,把画菊花与菊诗搭配,更富有诗意、惬意,这一有机的结合,把菊画题诗推向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这一独特的文化流传至今。唐时的李世民(皇帝)、黄巢(农民起义领袖)都有题菊诗。宋时在我的视野中的赵昌、赵佶(皇帝)、苏东坡、朱绍宗;明朝的谢时臣、文征明、孙龙、沈周、陶成、郭雨等27人,清朱聋、刘大魁、李方膺等26人的题菊诗,形成为菊花文化的一个流派。画菊题诗,不但是菊花艺术文化和菊花吟咏文化的一个完美结合,而且是意景意念的完美融进,使画工精巧的画与诗意言简意骸,洒进了人间的世态炎凉与热烈互拥,揉进了雕琢精细的文字之中,把菊花的人格化与书法的豪放流畅形成一种表达气氛的艺术风格,给社会、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的艺术财富。
    菊潭山菊花文化传承艺术文化方面,菊乡人是积极的。在菊花节传承上,继隋唐的菊潭知县王俊连续十年在菊潭山赏菊祭菊之后,内乡、西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把金秋(11月5日―11月15日)法定为菊花节。每年民间开展庆祝和菊事活动,举办大型菊花精品展示,并且开辟了盆景菊诗专项活动,创办有《中华菊韵》诗刊,《菊潭撷英》专刊。1987年内乡县城关镇成立了菊花研究会,1990年并参加了中国菊花研究会的创办活动,1991年成立了内乡县菊花研究会,1992年举办了全国艺菊培训学习班。二十三年来,每年的菊花节在内乡宏达公司的鼎力支持下,活动的质量越来越高,多次受到市级兄弟县市的好评。
    菊花的艺术,在菊乡到处都有它的艺术痕迹。西汉时赤眉军在赤眉修建天宝寨,在西门的门楣上镌刻着“菊潭秋月”四字。古治内乡由西峡口东迁渚阳镇修建县衙时,在排楼上“菊潭古治”四字醒目耀眼,并将后花园题名为“菊苑”;县衙前的水井,命名为菊花井;1954年时任文化部长郭沫若为“足园”题写了“菊潭公园”匾额;2003年西峡重阳节时,经省政府批准,发行了一枚“菊花邮票”,2008年,内乡发行了一批次52枚菊花个性化邮票,此举,堪称邮政史上绝无前例的发行量之最的邮票。
    由于菊花生物学变异特性,近2000年来,菊潭山菊花由白、黄两种,一种花型,在人工的栽培下,发展成姹紫嫣红、形态各异的3000个品种,花径由1cm发展到花径15―20cm。菊花由山野进入厅堂、庭院;由庭院转向闹市(市坊),由个体观赏发展到巨型、集约型、模拟型、规模宏大型观赏,不能不说成天下奇观。从我县的二十三届菊花节举办,我国十一届的菊花展览,无不展现菊魂魅力与诱惑力,菊花艺术走向顶峰。
    菊花艺术无界。在飞跃发展现代科学的今天,菊花艺术文化在已开拓的领域,已展现出它的发展潜力,其实它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它的内含也越来越深幽,不能不让我们有幸在这一时间段,领略潜在的魅力,作为南阳―菊花的故乡,应该放飞新一代的年轻人去探索追求,取得更好更多更精彩的菊花艺术文化来。

 


菊潭山民间传说文化史话

    菊潭山,山不高,潭不深,菊不艳,而今盛名全球,享誉世界。是什么成就了菊潭山?是菊花,是菊水,是勤劳智慧的菊潭山人。是他们开创了人类文明史上菊花胜于千草百花的奇迹。
    历史价值的辉煌,伴随着文化厚重的辉煌。古人传诵着“饮菊水者寿”的故事,但它确实是科学养生的写照。从春秋战国的楚三闾大夫屈原《离骚》中可以找到答案:“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是屈原公元前231年前229年曾两次临莅菊潭山的真实故事。菊潭山长寿村,不知是哪个年代的发现,汉志才有记载:“县(郦县)北八里有菊花,其源旁悉芳菊,水极甘馨,又中有三十家,不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寿百余,七十者犹为夭。”从此,菊花,菊水(菊潭)的故事开始了。山民们把菊水看作圣水,把来历归结为上帝,为救瘟疫之灾洒下的仙草。之后,经两千多年的沦桑,菊花、菊潭、菊潭山的故事多起来。这些故事虽然荒诞离奇,但充分显示了山民们为拯救疾患、积善布施、伸张正义、惩治丑恶而编织的这么多故事,同时也折射出了山民们的勤劳与智慧。
    厚重的文化,精彩的故事。在菊潭山菊花养生(寿)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汉时出现了菊花观赏文化。那时菊花进入官府(州县),这些主政们又将菊水晋京入宫,连同菊花进入大内,使得菊花经人工培育,变为多姿多艳的花卉,并引起了文豪官宦的极大兴趣。于是,菊花观赏文化、菊花艺术文化、菊花吟咏文化应运而生,使菊潭山传说故事呈现了向多元素发展的方向。
    菊花的故事,不但在菊潭山流传,而且还流传世界,唐时菊潭山菊花传入朝鲜,后引日本,十六世又传入欧洲,世界上都知道菊花(观赏菊花)的根在中国南阳内乡。精彩的纪实,在菊花文化的传承长河中也必然会编织出更多更好的故事来。

上一篇:孙青松散文集研讨会召开      |      下一篇:鲁钊作品入选《“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家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