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弘扬桃庄河精神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内乡 > 弘扬桃庄河精神
【弘扬桃庄河精神】红色圣地桃庄河
添加日期:2025-04-19 08:21:42   来源:   作者:周文光   浏览量:

走在桃庄河的大地上,我的耳边又响起那生动形象的歌谣。“桃庄河,苦涩的河,河水没有泪水多,山秃水干鸟飞尽,有女不嫁桃庄河”;“桃庄河,幸福河,河水荡着欢快的歌,山清水秀花果香,有女不离桃庄河。”两首不同的歌谣写出了桃庄河两种不同的生活,反映了桃庄河人民两种不同的心情,那份苦涩与悲凉、幸福与自豪,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桃庄河的史册上。

640.webp_副本.jpg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美好春日,我和文友走进内乡县桃溪镇,踏上了桃庄河的红色圣地,一种沁入骨髓的敬畏再次变成踏实的亲触,思绪在春风里翩飞,精神在震撼中提升。

我走上大治坝,走进绿油油的麦田,倾听着从暗河里流出的水声,抓起那一把把湿漉漉油乎乎的泥土,感受到了桃庄河人民箍渠闸坝、改河造田的壮举。

19763月,桃庄河村民在李士兴的带动下,擂起了造田种地的战鼓。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干部群众一个样,抢晴天、战雨天,不分昼夜,历时两年多,在四公里长的桃庄河上闸起18道石坝,用石头砌成长3000米、2米、高1.8米的暗河,把河水引入地下,将河滩周边铲平,拉来一车车黄土,把一条乱石遍地、坡陡沟深、桀骜不驯的山区干河滩,改造成1500多亩的人造平原,把原来的石窝地、巴掌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丰收田。桃庄河人民从此走出了地缺粮少、食不果腹的艰难岁月。

我走上桃庄河的南北干渠,走过“青年渡槽”,走向“英雄洞”,抚摸着干渠上那一块块沧桑斑驳的石头,感受到了当年桃庄河人民凿石造渠、改天换地的豪情。

640 (1).webp_副本.jpg

桃庄河位于伏牛山南麓,“九岭十六山,深沟五十三,涝地十七洼,外加一条干河滩,十年久不收,遍地起狼烟”,是个土薄石厚水奇缺、耕地斜挂在高山深沟上的穷村。板山组有一位老人,除夕前到十多里地的山沟挑水,在快要回到家门口时,不慎摔倒,罐破水流,老人一气之下,吊死在一棵核桃树上。为了改变现状、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1956年,桃庄河大队党支部提出了“改天换地,重新安排桃庄河河山”的响亮口号。党支部书记李士兴带领支部委员踏遍桃庄河的山山水水,制定建设水库、凿石修渠、改河造田的宏伟规划。这年隆冬,李士兴身先士卒,第一个跳进结着冰凌、寒冷刺骨的水中,拉开了桃庄河建设东沟水库的大幕。

在那个“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艰苦年代,在那个“缺钱、缺人才、缺经验”的历史时期,桃庄河党支部带领全村四千多名党员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炸石开山,筑坝修渠,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风餐露宿,艰苦鏖战,历经22年,修建东沟、西沟、洞山沟三座水库,打通七座山,架设青年渡槽两处,挖掘隧道六个,沿着大洞山和黄龙山修建了东西两条长达15公里的的盘山大渠,把清湛湛的库水引到了人民群众的家门口,解决人畜饮水难题。那长长的、弯弯的渠,盘延在半山腰,如同一条长蛇静静地卧在山中,被人们称为“小红旗渠”。

我走进西沟水库边的一户农家,聆听农家老人讲述桃庄河在兴修水利、箍坝造田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

640 (2).webp_副本.jpg

老人说,那些年,桃庄河人生活太苦了!地少没饭吃,河干没水喝,山穷没钱花,村里光棍汉成串儿。为了改变穷山恶水面貌,桃庄河人拧成一股绳,勒紧裤腰带,炸山筑渠引水,箍坝填土造田,大干几十年,终于解决了吃水难、无饭吃的艰难生活。

老人说,工程建设需要大量河沙,但桃溪镇不产河沙。为了节约资金,桃庄河人民就自己拉着架子车,翻山越岭,到五十里外的淅川老灌河拉沙。为了节约时间,他们往往天黑出发,天明赶到老灌河,然后拉着一车700多斤的沙子,在天黑之前赶回建设工地。

老人说,在炸山筑渠、箍坝造田中,桃庄河家家都上阵,人人都参与,就连学校也在星期天、节气里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在这场开渠造田、改变命运的战斗中,出现了很多英雄人物,有的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在修建东干渠时,专业队放炮手付成功,在处理哑炮时被炸死,身无全尸,肠子都挂在附近的树上。那一年,他才32岁!修建东干渠,需要穿越黄马山,钻一个150米长的隧道,在施工中的一天,尹天顺的女儿尹文秀,为了不耽误下午施工,午饭后,她去隧道排除险情,被落下来的一块大石头砸中胸部,当场牺牲。那一年,她才19岁,正是如花似玉的年龄,还没真正成人。在石门架桥通渠中,几十名未婚女青年,抡锤上阵,干劲冲天,被人们称为“铁娘子”。有28对男女青年在艰苦的劳动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举行了有意义的集体婚礼。为了纪念付成功、尹文秀和为石门架桥通渠做出突出贡献的那群青年,桃庄河人民把东干渠称为“英雄渠”,把黄马山隧道称为“英雄洞”,把石门桥渠称为“青年渡槽”。在修建东干渠、西干渠中,全村共死亡2人,重伤35人,轻伤186人。说到这里,老人的泪水不知不觉地流淌在沟壑纵横的脸上。

640.webp (1)_副本.jpg

听着老人的述说,我的心中再次掀起澎湃的浪涛,如同面前八百多亩的西沟水库,泛起经久不息的回忆。湖光山色两相宜,天光云影共徘徊。西沟水库宛若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总会忆起那段峥嵘的岁月。桃庄河人民历时22年的前赴后继,孕育了艰苦奋斗、团结合作、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桃庄河精神。这种精神,犹如喷薄而出的日出,照亮了桃庄河人民前行的道路,使“九岭十六山”披上了绿装,把“深沟五十三”改造成了沟坝地,硬是在“一条干河滩”上建成了高产稳产的良田,缔造了神话般的幸福家园。

在桃庄河村部,我们观看纪实片《桃庄河的故事》,参观桃庄河精神纪念馆,阅读桃庄河事迹宣传版面,聆听村党支部书记的讲述,再次感受桃庄河沐风栉雨、一路长歌的壮丽故事。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这个小山村,桃庄河村民与时俱进,先后建成油桃、板栗等林果基地1万亩,用材林1.5万亩,龙须草5000亩,利用山区资源,为村里办起窑厂、面粉厂、大理石加工厂等多家企业。自李士兴之后,桃庄河村党支部“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1989年,张祖义接过接力棒,带领村民开山造梯田,发展林果业,引进新技术,发展以大白山羊为主的养殖业,使全村林果业和畜牧业有了飞速发展。养殖业、林果业和村办企业三大支柱,把桃庄河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00年,邓云志上任桃庄河村第三任党支部书记,组织群众利用大理石边角料搞工艺品加工,高品位改造万亩板栗基地,推动桃庄河这艘经济航船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乘风波浪、扬帆远航。2018年,李占超上任第四任党支部书记,为了保证“一渠清水永续北送”,他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蹚出了一条农游一体化特色发展路子,以“三库两渠一原一坝”红色旅游,带动“万亩板栗基地、万亩大樱桃基地”绿色产业,打造了绿树成荫、良田遍地,文明和谐、富庶安康,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新农村。

640 (1).webp (1)_副本.jpg

奋斗是永不停歇的追求,追求是与时俱进的奋斗。桃庄河天壤之别的变化,是一代又一代桃庄河人民拼搏奋斗的结果。桃庄河,流淌着气壮山河的红色基因。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粒泥土,都浸润着人民奋斗的心血和汗水。这里的每一棵果树、每一棵庄稼,都承载着人民的希冀和梦想。桃庄河人民的血液里流淌着永恒火热的“桃庄河精神”,凝聚起了战天斗地的磅礴力量,艰辛而持久的劳动永远压不垮他们的脊梁,一代又一代的桃庄河人民以接续奋斗的冲天斗志创造着自己美好的生活。

走出村部,我不由自主地走上大治坝。此时,阳光更好,花香更浓,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学生正整齐地站在大坝上,聆听老师的讲解。鲜红的队旗和红领巾迎风飘扬,一张张笑脸仿佛灿烂的油菜花,开放在春天的暖阳里。

上一篇:【弘扬桃庄河精神】致敬英雄      |      下一篇:【弘扬桃庄河精神】永远的桃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