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菊潭文学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菊潭文学
菊 韵 颂
添加日期:2015-10-30 09:56:08   来源:   作者:史一夫   浏览量:

——中华菊花文化交响曲

       菊韵,顾名思义,即菊花的气派、风度的内涵。
       辉煌的菊花文化起源于中国南阳菊潭山。菊潭山,山小名气大,南阳菊花在漫长的历史沧桑中逐步形成的文化,已经传遍神州大地,乃至全世界。从夏代《夏小正》中有关“荣菊树麦”的记载,当时把菊花(中原之菊、菊潭山)作为农事节候的标志入历,说明我们的祖宗早已有了菊花文化的传承习俗。菊花古来形成的七种文化现象,号称菊花七韵,即菊花养生文化、道(教)菊(花)寿文化、菊花观赏文化、菊花艺术文化、菊花吟咏文化,菊花民间传说文化、菊花人文文化。菊花七韵如同声乐七音一样,组成了一部完美的交响曲,呈现于世,彰显魅力。让我们掀开菊花文化七韵的旋律篇章,尽情的欣赏、品味,一同传扬这一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
        菊韵1       菊花文化从“寿”开始。
       上传“饮菊水者寿”,从文字记载上溯,应从春秋楚时算起。楚三闾大夫屈原公元前229年、公元前231年两次莅临菊潭,曾留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名句,佐证了菊潭山区早已有了饮食菊花的传统习惯。从汉《荆州记》中有“县(郦县)北八里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极甘馨,中有三十家,不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寿百余,七十者尤为夭。”著述的上古长寿村,曾几何时出现的,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那时饮菊水者寿的传说,并不是空穴来风。秦汉《神农本草径》中有“南阳郦县有菊潭,饮其水者皆寿”,“菊花味若平,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的赘述。民间传至今日的菊花酒、菊花糕、菊花茶、菊花枕、菊花垫等遗风,仍风靡于世。几千年来,证实“饮菊潭水多寿,菊之贵重如此。岂群芳可伍哉?”《荆州记》。这就是菊韵之首韵的菊潭山菊花养生文化。
       中华民族菊花养生文化兴起于菊乡。几千年来,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影响着天下人。晋时的陶渊明痴迷菊花养生,名贤文骚皆习之。目前已从上到下的餐饮业,都习惯用上了菊花茶、餐菊花宴,用菊花保健品,并且开发出了高档的菊花养生产品。一个菊花养生的健康时代,正在酝酿中。这些养生文化既是传承,又是创新,这就是菊花养生文化的魅力。可以说菊潭山菊花养生文化是中华菊花文化的七韵之首。
       菊韵2        道(教)菊(花)寿文化
       道教入驻菊潭山,为菊花养生文化传承和研究注入了活力。隋时道教在菊花山建观,用“天人合一”、“天地人合一”来教化山民,运用菊花资源普世救人,推崇菊花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道教把菊花所具有的医学特性充分运用,并进行潜心研究,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道观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获得和积累了一些方技,不但在民间推广,而且荐之京城,进入宫殿,料理御膳。用菊潭山之水,用菊潭山之菊,用菊潭山菊花养生方技,帮帝王实现长生不老的愿望。
       菊潭山道观与民间大夫结合,共同探讨和验证菊花养生凡例,收集整理菊花养生的土、单、验、秘、偏方。在长期的积累中,宋时菊潭山道观已成册了《九月秘籍》,其中介绍的有菊花养生酒、糕、丸、丹、散和屡用屡验的方技。有些民间大夫就是道教的信徒(居士)、封有雅号。我在收集的方技中,部分内容就是道观居士(玄清)推供的《九月秘籍》中的方技。民间大夫在解放前后大多数与菊潭山道观保持着联系。
       菊潭山道观,传播传承先人的菊花养生方技,通过三月三庙会,引导山民採玉英食用,做糕、饼、熬粥,作佳肴;九月九引导山民採菊胎(蕾),作茶用、做枕、做保健用品除风除湿等。菊潭山道观推崇菊花寿文化,与南拳北腿的功夫养生文化一样辉煌,菊潭山道观把菊花寿文化推向国人,提高国人健康水平功不可没。菊潭山道观将菊花养生文化通过传道来推崇菊花养生文化,并发扬光大形成的道(教)菊(花)寿文化,是创新,有独特性,是对菊花养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这就是菊潭山菊花七韵之其二的道(教)菊(花)寿文化。
       菊韵3       菊花观赏文化
       菊花观赏文化是菊潭山菊花养生文化延生的一种伟大文化,它从普及性和效应性来讲,价值同菊花养生文化一样。菊花观赏文化开始,历代志史都有记载。它的形成有两个原因。
       一是菊潭山自隋唐金秋季节以来,每年知县来此祭菊。唐时任县令王俊,曾连续十年,在菊潭山大摆阵势祭菊。带领山民赏菊、簪菊,山民们喝着菊花酒、吃着菊花糕、饼、品着菊潭水,喊山,吟诗,从此开启了集会赏菊的先河,也就演变成了今天的菊花节。
       二是由于菊花具有的变异特性,这一生物学特性,使菊花成为世界名花。史料记载汉时《荆州记》中有菊潭山菊花:“此菊径短花大,食之甘美,异于余菊,广又收其实,种之京师,遂处处传植之。”在这之前,菊潭州县主政者贡菊水,引进菊花入宫,取悦皇上。经培育,菊花品种增多,色、形、型发生了变化,菊潭山之菊由黄白二种变为多种色泽,越发受人喜爱,由文人士大夫的推崇与传扬,便俗成了菊花观赏文化。
       唐时由宫内将菊花传至日本,后传入朝鲜、欧美,一千多年来,形成为世界名花。宋时入市斗菊,也成为时制一景,史志多有记载。开封、杭州传承延袭至今。宋代是菊花观赏文化事业的兴盛时期。
       改革开放后,为菊花观赏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时期,1982年在上海举办了首届“中国菊花展览会”,其后在杭州、无锡、成都、合肥、南京、中山、小榄、开封、北京,至今举办了十一届。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菊花文化事业的普及和上档升级。为了适应发展了的形势,1990年成立了“中国菊花研究会”,标志着我国菊花文化事业进入到一个新的里程碑。内乡县城关镇菊花研究会成为第一届中国菊花研究会成员单位。内乡县24年来传承历史文化,举办菊花节一年比一年规模大,内容多;菊潭山文化节办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受到周边省市县的青睐。国展也好,县展也好、京节也好,县节也好,其菊花节源自南阳菊潭山,也是在国际菊花学术研讨会上论证过的,是有充分依据的。
       没有菊潭山的菊花养生文化,便没有今天的菊花观赏文化。中华民族的菊花观赏文化源自南阳菊潭山。铸就中华菊花文化七韵之三——菊潭山的菊花观赏文化。
       菊韵4        菊花吟咏文化
       菊花吟咏文化是菊花观赏文化的后续文化
       诗言志,是说通过诗来表达内心世界涵养与志向的一种方式。时散在各类诗词文集中,吟咏菊诗多达1500余首,唐宋时期就有700多首,诗人248人。古往今来,名贤志士文豪官宦临潭(菊潭)吟咏的近200多人在册,留下诗作近500首。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韦应物曾留下佳作大名,使菊乡咏菊咏潭之风千年走盛。特别是菊乡主政、一代宗师元好问在任时为母丁忧新居菊潭山,留下劲作十六首,并把菊花特性与时政并题吟咏“菊源不逐时事改”为菊潭山吟咏文化推上一个新台阶。菊乡主政者(州县)对菊潭山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不仅身体力行,并且临潭抒发情感,据统计由唐到清就有 48 位主政者留下佳作。
       菊潭山文化吟咏遗风代代相传,不但人文雅士与肩扛锄头的山民,都可以以菊花为题,占上几首。今日的菊乡,成立了诗词协会,历年来创办多种刊物,《菊潭》、《菊潭撷英》、《中华菊韵》、《湍河文学》、《人物》、等杂志,把菊乡的菊花吟咏文化推向新阶段。并编辑印刷了《咏菊古诗百首》、《临潭吟咏》、《菊乡主政吟咏》、《菊乡菊韵》等菊花吟咏书籍,活跃了城乡吟咏文化,造就和培育了一批咏菊雅士。
       千年古风聊世趣,百载树人话吟咏。菊花吟咏文化是菊花观赏文化的后续文化。菊花吟咏文化,以菊花为媒、以菊花为介,凸现菊花生物学特性,古人号称的菊花三风,将人格化升华,揭示人们在世间生活中,以菊花三风为鉴,激励向前,使人生变得潇洒脱俗,浪漫自在,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晋陶渊明爱菊如痴,人称“菊圣”,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开启了陶渊明种菊、赏菊、爱菊、咏菊自成一派,一句“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第一次将菊花人格化,朴实淡雅的菊花形象和不同流俗的志趣联系在一起,自此将菊花正式引入文人士大夫的视野,开启了菊花美学价值的新篇章。从此菊花象征了君子之节、逸士之操。今人把菊花的人格化美誉概括为“傲霜取其德,适生取其刚,变异取其柔,晚香取其雅。”之节点,具有画龙点睛之妙。战国屈原是第一位以诗的方式表达对菊花热爱并借花寄情,他不畏权势、追求理想的高尚品德,对后人及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三国曹植用“荣耀秋菊”来形容洛神的风姿。唐宋时诗人都表达了对菊花独立寒秋、经霜不畏特质的敬仰和喜爱。古时的帝王将相和今日的革命家都有对特质菊花赞誉,旧时的文人与今日的百姓也都有对菊花风格、风度、风韵的吟咏。菊花吟咏文化已经普及于民众,它不但是言志的一种方式,而且也成为乐趣养生的一种享受。
       中华菊花吟咏文化源自菊潭山,成为中华菊花文化的七韵之四——菊潭山菊花吟咏文化。
       菊韵5        菊花艺术文化
       菊花养生文化,延生了菊花观赏文化;菊花观赏文化派生了菊花艺术文化。菊花艺术文化涉及领域宽泛,作品精湛,不但成为菊潭山遗风,而且成为天下一绝。菊花艺术作品是作者思维定式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智慧结晶,反映的是时代文明烙印,同时是传承菊花文化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美德的一种表达方式。
       目前收集和文献资料中的菊花艺术文化作品成百上千。作者有名贤雅士,有民间艺人;作品存在于庙堂之上,更多地出现在民间衣食住行之中。
       让我们共同感受菊潭山艺术文化这一地域性、独特性、创造性的魅力吧!
       菊花艺术文化源头在菊潭山。道教崇尚菊花,把菊花称作“寿草、圣草、仙草”。菊潭山一带道观从隋始,就把菊花刻在重要醒目位置。黑龙庙道观,还把菊花图案刻在天磐上,壮观尊严;菊潭山道观,把菊花图案刻在青碑的饰部,显得尊贵典雅旷达;石当山道观把菊花图案刻在入殿供奉太清的第一块石上,以示庄重、肃穆。所以菊潭山一带道观开启菊花艺术文化是客观存在的。
       菊潭山民间的菊花艺术作品无处不有,随处可见。桌、椅、床、窗、梁、栋、柱雕刻有菊花图案;民间艺人的羽贴、葫芦、糖稀画、剪纸菊花图案;生活中的碗、盆、杯、什盒、饰品都有菊花图案。现今感受菊花艺术文化更多是菊花诗、书法、绘画、摄影、文化节目自成一体;其间的参展艺菊、塔菊、龙菊、悬崖菊及组合型体的艺术体更是呈现菊花艺术文化的璀璨。
       “方寸邮票万年颂,艺术珍品传菊魂”。经省政府批准,2003年西峡县发行一枚菊花邮票,2008年内乡一批次发行52枚菊花个性化邮票。此举堪称中国邮政史上的奇迹,成为一批次发行量之最。菊花艺术文化在邮票上得意张扬,也是菊潭人的杰作。
以菊潭、菊花为题或命名的遗迹千年留芳,西汉赤眉军筑小寨,为防御袭拢,西门楣上题写由“菊潭月朗”四字,其字流金生辉;宋金在渚阳建县治,在衙门前牌楼上方题写有“菊潭古治”四字,其字镌秀如月;1964年郭沫若大师为足园题写了“菊潭公园”四字,其字饱满恢弘;内乡县衙前的水井,被命名为“菊花井”,后花园题写有“菊苑”二字。将足园东命名为金银坡(满坡种植黄白两种菊潭山之菊而命名)。历史上将菊潭山村落命名为菊花。菊乡县城到处可见“菊潭”命名的店、馆、楼等。内乡电视台以菊花作为电视台标志。
       菊乡是一个菊花艺术文化的天地,它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民族的菊花艺术文化,而今更加辉煌。这就是中华菊花文化菊韵之五——菊花艺术文化。
       菊韵6        菊潭山民间传说文化
        在菊花故乡,民间有关菊花、菊潭、菊潭山的传说故事比较多,相对集中在菊潭山一带。菊潭山在上古出现的“三寿”现象,是谁发现?由谁记载?在什么时间?现在已无法考证。“饮菊水者寿‘是上传,在汉代史志上才追记予以印证,有例可佐。民间有大量的传说,从三古至今,围绕菊花主题的,占有量比较多,《金菊花的传说》、《仙女散花的传说》、《王俊祭菊的传说》等百余个故事,成为民间茶余饭后的话题,一代一代的传来传去,形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菊潭山先人民们把对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看作是上帝的安排,是神仙的施舍;对人为的麻烦与丑恶,说成是妖魔鬼怪的作祟;对世间的不快与不公,归向于狐精兽灵的嬉弄等等。故事虽然多有荒诞之处,却浸透着正义与邪恶、美与丑,善良与龌龊的较量。但它宣扬的是善良、正义、正能量。折射出的是菊潭山人的勤劳、勇敢、朴实、智慧。从这些民间传说中可以看出先进文化战胜愚昧无知的力量是无穷的,效果是永远的。几千年来,却很少有人去杜撰、收集,进行传承。随着历史的变迁,充满于与社会、世间的菊花传说,肯定多的是。菊潭山的菊花经州(郡)县主政者的应用实践,又进贡菊花、菊种、菊花方技于宫廷,演绎出的菊花观赏文化、道(教)菊(花)文化,吟咏文化、艺术文化、人文文化,难道没有故事?菊花由宫廷传入东瀛、朝鲜、欧美、难道没有故事?菊花回流中国及寻根问祖菊潭山,难道没有故事?盛世今日,多少人为菊花文化传播与传承,难道没有故事?有,肯定有。但这个成为常被人遗忘的角落,无人遐顾此间。因此,唤醒文骚名贤寻着菊花文化的轨迹,去收集整理,查典引籍杜撰。菊花文化之丰富、之精彩,其世少有。菊花传说文化,不属于菊潭山人,不属于南阳人,而属于人类,属于世界。菊花传说文化将影响着全球人的生活。
       菊潭山菊花民间传说文化,之所以有独特性,区域性,是因菊、因潭、因山而已。但它是中华菊花文化之源,世界菊花文化之源,这就是中华菊花文化菊韵之六的菊潭山民间传说文化。
       菊韵7       菊潭山人文文化
        路是人走出来的,文化是人造出来的。人,是历史文化的主人,是历史文化的主宰。世间千千万万种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路径。中华菊花文化,也和其它文化一样,有它自己成长的轨迹。菊潭山是中华菊花文化之源,已被中外所认定。菊潭山厚重的菊花文化,像一颗璀灿的星,闪烁在人世间。
菊潭山,天赋的菊花养生文化,延伸出道(教)菊(花)文化,伴生的观赏文化、艺术文化、吟咏文化、民间传说文化。这些菊花文化现象,就是由人演化出来的。从一开始就有了菊潭山人文文化。历经数千年,菊潭山的人文文化促进了菊潭山菊花文化向中华菊花文化的转进,才有了今天的中华菊花文化全盛时期。
菊潭山,历史上有多少仁人致力弘扬和传承菊潭山养生文化而临潭;菊潭山有多少为弘扬这一伟大发现而付出智慧的山民。记忆有限,青碑有限,而无名的人更是伟大。菊潭山上青碑铭记的人有:老子、孔子、巫马期、屈原、班固、应劭、刘秀、郦道元、陶潜、葛洪、刘伶、山涛、向秀、阮籍、嵇 康;唐宋名贤官宦有:韩愈、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元慎、贾岛、李商隐、欧阳修、司马光、苏辙、宋祈、黄庭坚、王禹等;菊潭山州县主政者近千,其中著名的有:王畅、袁隗、刘宽、王征、王俊、元好问、范仲庵、宝鼎望、高以永等。是他们把菊漂山菊花文化从后台推上前台,从中原推向九州,从养生文化推至成七种文化。没有这些人的推崇,那有今天的中华菊花文化;没有这些人的传播,那有今天的菊花养生文化面向国人的健康;没有这些人的培育和交流,那有菊潭山的菊花成为世界名花。这些在册329名历史名人,只不过是菊潭山人文文化的缩影和代表而已。
从菊潭山走出来的中华菊花文化的传承,历史上有帝王将相、官臣重臣,下到民间艺人、山人,涉及领域之广、行业之多、档次之高、人群之繁,可以想象,有多少人为之努力;新时期的革命家、政治家、艺术家、作家、画家、诗人、书法家、农艺师、工艺师、园艺师,哪个不与菊花文化相关联;改革开放后,千千万万的人加入到菊花文化的弘扬和传承的队伍中来。菊花观赏和产业领军人王菊渊、张树林、王静、张志栋、黄丛林等,把我国菊花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地;全国从事园林工作者,那个不与菊花结缘,成为城市美化的设计师、策划师......。
菊花文化事业是一个阳光的事业,是一个健康的事业,是让人们尽情享受大自然之美的养生之乐的事业。在我们享用之时,不要忘了先人们的血汗和智慧。这就是菊韵之七的菊潭山人文文化。
辉煌的菊花文化,伟大的菊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祝福菊潭山的同时,不会忘记曾经的传递、培育、开拓、释放、施展外交、辛勤浇灌菊花文化的先人。菊潭山菊花文化已成为中华菊花文化,它的七种文化现象,已成为国宝,是一部完整的菊花文化交响曲,让我们尽情地欣赏它带给人民的快乐,期待着明天的菊花文化更加灿烂。

上一篇:“话说小城”系列之四:鬼斧神工天心洞      |      下一篇:致城乡“美容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