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弘扬桃庄河精神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内乡 > 弘扬桃庄河精神
永远的故乡
添加日期:2013-01-24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母亲也随兄长一家搬出了故乡,故乡似乎没有了太多的牵挂。在这陌生的地方,过惯了朝八晚五的日子,故乡的山山水水,渐行渐远。随着年龄的增长,童年的记忆也被岁月的流水渐渐漂白,慢慢腿色,童年也渐行渐远,可故乡和童年的那份纯真如同酿造在心里深处的一坛原生态老酒,愈久愈浓,愈久愈醇。人过中年,蓦然回首,才发现那尘封于心底的,有一片圣洁的土地,有一段纯净的快乐,支撑着日复一日的疲惫,这才明白,自己是一只放飞的风筝,无论身置何方,身在何处,心灵之绳永远栓在故乡门前的梧桐树上,乡愁,才是伴人一生的牵挂,童年,才是润人一生的精神家园……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找了个晴朗的日子,骑着摩托车,一人踏上了回家的路。路越走越窄,水泥路变成了土路,尽管山外的路越来越宽,好多地方都“村村通”水泥路了,我们那地方仍然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时值深冬,乡野特别的宁静,沿途偶尔的行人,和我打着招呼“回来看看!好久没回来了!”我不时的停下来,和他们说着话。乡里乡亲乡音,心里倍感温馨。
   “春风得意马蹄疾”,回家路短,弯弯曲曲的山路引我走近村头。故乡很简单,低矮的山脚下,静卧着10几户人家,一条小溪从村边蜿蜒流过,门前的小路,屋后的树林,依然如故。村庄变化不大,年轻的一辈儿有的在外边买了房子移居山外了,还有像我们这样的,考上学毕业后,找了工作,在外边安了家,只有那些留守的人家,简单的修整了房屋,年轻的大都外出务工了,平时也就老人和孩子在家。
    冬日的山村,格外的寂静无聊,满眼的苍凉!苍山、枯树、枯草,老屋、老人,只有一群小孩忽而村南忽而村北,叽叽喳喳的,给小山村里增添些许活气。
    分家时分给我的老屋,由于年久失修,一半已倒塌,屋里面贮藏的破旧家什裸露在外,老屋四周,杂草丛生。伫立老屋前,目睹着残垣断壁,心中五味俱全。想想在这里长大的过程,里面隐藏着多少曾经的记忆。儿时父母亲的呼唤,兄弟姊妹们的欢笑,都被掩埋在时光的尘埃里。父亲走了,母亲搬离了老屋,老屋也倒塌了,可尘土永远掩埋不住幼时的记忆。故乡有我迎风追逐的朝阳、中秋欣赏的明月、佳节嬉戏的伙伴,还有我睡过十几年的床……这一切,成了岁月,成了回忆。虽然回忆起来有一点疼,但决不会忘记。



    山坡上草木枯萎,芳草凄凄。家乡让我唯一自豪的“绿色氧吧”,在这十冬腊月里,随着枝叶的枯萎,也断氧了,变得干巴没了生气。枯黄的桦栎叶子,一部分被寒霜打落,一部分干在枝头。坡地上,到处是厚厚的树叶以及枯萎甘衰的灌木,倒让我眼羡。小时候,乡亲们缺吃少穿,也缺柴烧,村子靠山,漫山遍野都是桦栎树,可山上的桦栎树枝叶,乡亲们是舍不得自家烧的,每年秋天砍伐,放到冬天拿到街上卖了换钱。平日里星期天和假日,我和同龄的伙伴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到山上拾柴火,夏天、秋天割青柴,冬天、春天扒树叶。村子附近有个林场,山是封着的,禁止放牧,禁止人们进去砍柴火。靠近林场的坡面上,到处用白石灰写着的“封山封坡”的大标语,特别醒目,至今记忆犹新!可封山坡上长势优良的柴火,特别的诱人。我们经常进去“偷”柴火,经常被看山的护林员追撵的狼狈逃窜,有时跑得慢了被护林员抓住,没收了割柴的工具。林场的柴火主要“典”给山外的人,每年冬天,看着山外的人们,挑着柴火从我们门前走过,儿时的我,心里也傻傻的泛起一丝自豪。
    如今啊,山外的人们没人去“典”柴火了,村里人也不稀罕柴火了,山坡上的灌木多年没人砍,长成了小树;树木丛中,连年的树叶积得厚厚的,成了树木的天然肥料。听村里人说,每年夏季的雨后,这些原生的树叶里长出各种菌菇,有的村民每年光采菇就能卖不少钱呢。看着这厚厚的叶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忍不住躺在上面,软软的,哗哗作响,仰望着蓝天,天当房,地做床,好舒服哟,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故乡的山荒芜了,山间小路没杂草埋没,老屋在倒塌,乡里乡亲不断地移居山外,有人说,再过三五十年,村庄将会消失,可“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狐死首丘”,在我心中这里是我永远的故乡,永远的家……

 

上一篇:收获      |      下一篇:美丽的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