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记 五
兰卡威
对于初来乍到的国外游客来说,他们对这一国度的第一印象犹如小伙子和大姑娘相亲一样,“印象分”至关重要。
说这些缘由是我经历了两次迥异的“接待仪式”:第一天的行程是到泰国的普吉岛观海玩沙,小船刚一靠岸,眼前却是乱哄哄一片,数十名当地人或拉客坐车或让购物,让人避之不及;第二天来到马来西亚的兰卡威岛走马观花,小船还没靠岸,远远的就听到皮鼓声,走到近前,但见身着民族盛装的10余名男女在烈日下夹道欢迎,男的手敲小皮鼓,女的手举小花伞,皓齿明目,面含笑意地侍立两旁,游人纷纷与他们合影留念,一派欢声笑语。
股票“祖师地”华尔街
同样的“入岛”仪式,二者大相径庭,一个是杂乱无章,一个是隆重热烈,差距可谓大矣,游客当时的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此事看着虽小,但不能不引人思考,于是也就不自觉地联想到“创意与旅游深度开发”这一话题上来了。
黑白黄,“三原色”
这就像外地游客一下内乡高速路口一样,如若环境优美,道路畅亮,人们自然就身心愉悦。如若再到内乡县衙凭吊,“锣鼓迎宾”的仪式自然会使游客喜出望外。“细节决定成败”,看来不无道理。
有人说,搞旅游就是搞忽悠,搞卖点,此话仔细分析,虽不全正确但不无道理。为“推销”珠宝首饰,马来西亚旅游景点内的珠宝商场竟将加工车间搬到现场,数十名匠人现场制作,让游客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可信度”。好莱坞是世界电影梦工厂,他们在旅游深度开发上也匠心独运:炮火连天,波涛汹涌,小船翻飞,墙倒屋塌,电影《未来水世界》的场景再现,让无数游客身临其境;
《金钢》、《大白鲨》等经典电影片断被美国人用高科技再现场景,同样让游客惊诧不异;科罗拉多大峡谷尽管世界排名第二,但依我所看,也仅仅是一个“大山沟”而已,但在如此荒凉、如此偏僻、甚至我还认为没有“看点”的“大山沟”里,美国人的忽悠功夫也甚了得,他们找来印第安人搞服务,弄些直升机穿越峡谷,挖点骆驼刺搞成工艺品,火山口前“留下影”,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是在这个“大山沟”里要让游客感到刺激、感到过瘾,同时也让你自觉地掏出口袋。旅游景点搞忽悠,我认为国内外如出一辙,但“忽悠”的度如若把握不好,则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里面的“秘诀”、“绝活”可归纳两个关键词:“度”和“策划”。
譬如,联合国在总部办公楼下扯上一面联合国旗,能让无数游人到此“立此存照”;“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人“不嫌丢人”,竟将被“拉登们”炸塌的原世贸大厦楼顶的一个大铜球放到纽约的一个公园里,吸引人们“合影”;华盛顿市还让游客坐上老旧马车游玩的不亦乐乎。国外如此,国内我认为也是各施其招,不过有的却剑走偏锋,这就有点不好了。譬如,今年“五一”节时,三门峡某景点为吸引眼球,出的奇招是只要游人对其它女性喊上一句“妈”就可免门票,再如海南某一景点让游客骑在老虎背上游玩,引起了动物保护组织的声讨。
纽约即景
旅游开发要讲创意、讲深度。新加坡是亚洲“四小龙”,经济发达程度全球有名,但其来自旅游业的收入却占到全国GDP的四分之一。这个520万人口、仅有710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国每年竟吸引了来自全球的1200余万名游客;马来西亚国内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来源于旅游,香港旅游收入的占比也达到总收入的四分之一。旅游业是“朝阳产业”、“黄金产业”,看来此言不虚。
国外如此,他处如此,而我们内乡旅游业的发展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次?我们又该怎样持续稳健地走下去?我们的旅游名片又该怎样擦亮?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思考的话题。
大美内乡,响遍全国!这是我的祝福和期冀!
记 六
“花园之国”的软肋
一个国家仅是一座城,一个国家全部都是花园式景观,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家就是新加坡。
新加坡“小”:人口520万,不及南阳市的一半;国土总面积710平方公里,还不到内乡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新加坡“美”:这个弹丸小国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丛林遍布全国,数十米高的常绿树随处可见;各种藤蔓攀爬植物像天罗地网般地缠绕在巨树之间。茂密的树木,绿色的草地,碧蓝的天空,精心美化的环境,有条不紊的管理,“花园之国”美仑美奂。在这里几乎找不到裸露的地方,看不到飞扬的尘土。我们内乡是全省植树造林先进县,去年全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0.1%,此比例在全省名列前茅,但如若与新加坡相比,我认为“不可同日而语”。
新加坡“富”:世界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港口吞吐量全球排名第四,世界上大型船舶的修理数量这里是三分天下有其一。10多年前,它就名列亚洲“四小龙”之前列。
金沙酒店
国家小而精,小而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活惬意、衣食无忧,过着天堂般的生活,但据导游一番讲解之后,才得知这个国家有个致命的软肋,而且因这一致命软肋的存在而使该国的人们“提心吊胆”。
这一致命的软肋就是淡水严重不足。
看《世界地图》,不难发现该国地处位置的特殊性。在马来西亚半岛的最南端伸出了一个犄角,这就是新加坡,它三面环海,地下水也是含盐分较高的海水,不能饮用不能灌溉。国土面积狭小且多山地,纵然上天恩赐降雨较多,但大都保留不住而白白流走。在此情况下,怎么解决水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地域相连的邻国马来西亚“进口”,而且“进口”水量在10年以前曾占到国内总用水量的90%以上。
水是生命之源,这对新加坡来说简直就可称为“国之命脉”了。
按理说一个“卖水”,一个“买水”,相安无事,相得益彰。但实事上是新加坡要“看”马来西亚的“眼色”行事,因为这两个国家有“过节”。
1965年以前,新加坡还类似于马来西亚国的“一个省”。因新加坡境内75%是华人,华人勤劳,精明善经商,涌现出不少的商业巨头,这些华人“不服”马来人管理,当时就闹得沸沸扬扬。1965年,马来西亚联邦的议员投票一致决定,将新加坡“扔了”。48年来,新加坡人励精图治,建起了世界上最为富庶的国家。因为有此“过节”,马来西亚动不动就以“断水”要挟新加坡,两国关系因“水”而时好时坏。这不像我们广东省给香港供水,迄今还没发生过我们给香港“断水”的事件,因为我们是同胞嘛。
是水“卡”住了新加坡的咽喉,新加坡人提心吊胆,耿耿于怀。为此自建国以来,为早日摆脱受制于人的窘境,他们围绕“水”字大做文章。
在国境内17个小河汊与海水交接处建起拦海大坝,内可蓄住雨水,外可拦截海水。这有点类似于我们内乡去年以来在湍河上搞的截潜流大坝。与此同时,他们还大建海水淡化工程。最为使我佩服的是眼下他们不惜血本搞的污水净化工程。据导游讲,该国将下水道的水净化后供国人饮用。这位女性导游是华人后裔,她举的一个生动的例子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全国污水净化“大见成效”的时候,居然将一瓶污水净化后可饮用的净水寄给马来西亚。他的显摆之举,是仰仗该国“国产净水”的自给率由过去的10%提升到眼下的50%。
一个“水”字,使新加坡人五味杂陈。但同样是一个“水”字,我们内乡乃至我们中国何尝又不是如此心理?
湍河,是我们内乡人的母亲河,但其在1998年时曾断流48天;我们县城的居民用水,眼下也接近了“黄线”;我们内乡曾是“鱼米之乡”,水稻种植面积最高时达到12万亩,而到了2009年萎缩到不足2000亩……
据《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中国660多个建制市中缺少城市占三分之二,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全国凡是流经大城市的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日趋恶化的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威胁。试想,如不是京、津、冀严重缺水,国家为何投巨资将我们丹江口水库的水“南水北调”?
水对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人来说如此的重要,我们读过此文在反思之后,是否该有所“行动”了?!
再见,新加坡!
南洋之行,去也匆匆,回也匆匆。一路走马观花,也算开了眼界。边行边思,赘述六记,算是对此次出行的一个小结,类似我已写过的《旅美九章》。图文并发,再次“回顾”旅程,以期让更多的人对外面的世界有所了解。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此乃我写《南洋六记》的初衷。有此,也就足矣!
打道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