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人说山西好风光。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雄关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珠串全省,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7月28-30日,南阳移动公司组团到山西游玩,笔者有幸随团前往,一睹山西风采。
第一站 壶口瀑布
看到这张图片,给你的第一印象肯定是“地陷”了。其实,这才是真实的壶口景观。
壶口是黄河母亲河的心脏。滚滚黄河水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水面一下子从400多米宽收缩为50余米,河面收束狭如壶口。瀑布落差9米,河水翻腾倾涌,声势如同在巨大无比的壶中倾出,故名“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是黄河中游流经晋陕大峡谷时形成的一个天然瀑布。西濒陕西省宜川县,东临山西省吉县。瀑布宽达30米,深约50米,最大瀑面3万平方米。1988年,壶口瀑布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经过长途跋涉,我们南阳一行50人于7月28日下午六点到达壶口景区。进入景区不远,我们看到了江泽民同志题写在黄土高坡上的“黄河壶口瀑布”六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心情不仅为之一振。
我们来时,正值夏季, 壶口激流澎湃,泥沙俱下,浊浪滚滚,青烟直上。说是青烟,其实是浊浪下泻相撞激出的烟灰。刚近壶口,就能嗅到扑鼻的烟灰味。因连日洪峰,壶口这一天刚刚开放。壶口瀑布边的农民老大爷,头裹白毛巾,手牵小毛驴,披红挂绿,成了壶口一道靓丽的风景。我们不仅现场感受到了壶口瀑布的粗犷、雄浑、豪迈和顽强的生命力,也切切实实领略了壶口的美。
壶口瀑布四季雄伟壮观,景色各异:
壶口之春――桃花春汛,沧海横流。晚春桃汛期,冰河解冻,黄河秒流量增至8000至10000立方米。壶口一变温柔为怒颜,狮吼虎啸,咆哮如雷,成群冰块,接踵而下,时而结队成形,时而垒杈成山。如千军布阵,万马奔腾,变幻无穷。
壶口之夏――谷涧起雷,水底冒烟。夏季,黄河水流量减小,龙槽水位下降,落差加大,水柱冲天。身临其境,眼前浪花飞舞,脚下龙潭生烟。
壶口之秋――飞流激荡,走石扬波。金秋雨季,千溪万壑之水汇集,河水量骤然增大,主、副瀑布联成一片,洪波怒号,呈现“天开一堑势雄豪”的雄壮景象。
壶口之冬――冰瀑相映,妩媚妖娆。严冬至孟春,河水涸瘦,冰封河面,壶口冰雪相映,安祥如眼,给人以妖娆俊美之感。
壶口瀑布的雄伟和神奇,激发了成千上万个艺术家的灵感,产生出无数优秀的艺术作品。1938年,著名作家张光年看到壶口瀑布时,心潮澎湃,浮想联篇,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艺术家冼星海谱曲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这部史诗型的大合唱燃烧在抗日军民的胸中,传遍了整个中国,并流传至今,成为千古绝唱。吉县黄河壶口瀑布被确定为《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地。
第二站 大槐树
晋善晋美,畅享三晋。晋地的宣传标志牌随处可见。晚上十点多我们到了山西洪洞县,入住在大槐树民俗饭店。
民俗饭店内,雕梁画栋,形象逼真,一个大大的“家”字被众多的“根”字围在正中。入住的房间里,古里古香的条几、立柜、桌凳、藤椅与充满现代气息的平板电视、冼浴用具交相辉映。温馨舒适的家的感觉无处不在,就连卫生间的墙壁上也被贴上了一片青青的槐树叶,洗漱架一角的小瓶子里摆放着一束鲜花。大家都说回家的感觉真好,甚至笑言还是把咱们迁回来算了。
说到大槐树,人们可以随口吟出:“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谁是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这脱口而出的民谣,读出来朗朗上口,十分轻松。可是,这轻松的民谣里,却隐藏着一段不轻松的历史。元末,战火狼烟的席卷,自然灾害的蔓延,病毒温疫的传播,弄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最为严重的河北、河南、江浙一带甚而出现了荒无人际的可怖景象。朱元璋登基之后,首先考虑的是要改变千里无人烟的状况,办法就是大批移民。移民是从山西下手的,之所以从山西下手,是因为山西表里山河,战争的扰害较小。当时,明朝政府移民垦荒的原则是从窄乡移到宽乡,是从人多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相对全国而言,山西人口密集,相对山西而言,平阳府人口密集,因而,移民的重点就在平阳府了。至于为什么要在大槐树下移民,当时,洪洞有座广济寺,广济寺旁有一棵参天大槐树,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移民的重点就选在了洪洞广济寺。移民,在当时,对千家万户来说,不啻一场灾难。是要背井离乡,是要家破人散。移民的官方公告虽然早已颁布了,却行动迟缓,难以推进。于是,官府在原来的布告旁又贴了一张告示:“凡不愿迁移者,三日内到大槐树下集中,愿意迁移者,请在家等候。”这告示让多少人扶老携幼,奔走相告,指望来登个记,签个名,又回去安居乐业。据说,仅三天,大槐树下就集结了十几万人。突然,官兵包围了集聚而来的民众,一官员宣布了大明皇帝的赦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这晴天霹雳一样的公告,惊呆了人们。人们木楞了好半天才明白过来。他们知道上当了,受骗了。哭喊埋怨,也无济于事。于是,移民们走了,走得悲悲切切,人们从山西走向河北,走向河南,走向山东,走向江苏。又从河南、江苏走向了更远的福建、广东,甚而飘洋过海去了台湾,去了海外。
园内一组雕塑就反映了当时在大槐树下移民的情景。因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四周崇山峻岭,易守难攻,社会安定,人丁兴旺。而地处晋南的洪洞县地处交通要道,人口众多,于是朝廷便把移民局设在洪洞县城驿道旁的广济寺,雕塑中的移民官员正在办理移民手续,老人折下槐枝送给即将远去的亲人,深情嘱托亲人不要忘记老家,永远记着大槐树。手捧槐枝的儿女们,泪水涟涟,依依难舍,驻足大槐树下,思绪翩翩,把随身的饰物、丝带挂在槐树上以示牵挂。
还有一组雕塑反映了移民到达迁入地后在庭院中种槐树并向儿孙讲述大槐树故事的情景。大槐树是咱们的神树,只要在槐树上挂上“心愿结”,烧上香,并向老祖先祈祷,就会一切平安如意。这种用种槐树和在槐树枝上悬挂东西纪念移民并许愿祈福的习俗,在山东、河南、河北等省的一些地方广为流传。
上午十点半,在我们一步三回首之后还是坐上了旅游专车。昨晚一路走来,都是置身山坳里的感觉,走在洪洞县的路上却好像如履平地。路两旁树高林密,被雨水冲刷之后,更觉心清气爽。
别了,大槐树;别了,我们曾经拥有的家!
第三站 平遥古城
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
古城,位于山西中部平遥县,是一座迄今为止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她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我们在导游带领下从北门直入正街。站在中心十字路口,古城四座城门尽收眼底。古城的游览车嵌着醒目的“又见平遥”四个大字,载着中外游客在街道上缓缓行驶。走在不算宽阔的街道上,不时还得避让南来北往的游览车。
古城灯笼高挂,千祥云集。大街小巷店铺林立。三五成群的中外游客走街串巷。特色小吃刀削面、碗秃子、栲栳栳、猫耳朵随处可见。冠云牛肉、推光漆器名扬遐迩。偶尔还可以听到一些年经的商贩用简短的洋文与外国游客进行对话交流。
下午六点刚出古城就进入新城。这里,一座座现代化的楼市拔地而起。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行驶,与在古城粗糙的砖拣地面行驶的游览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距近在咫尺。
据导游讲,平遥古城原有五六万人,政府决定只留一两万人在古城,其他悉数迁出。古城将按古人着装以铜币交易,还原古城本来面目。古城复古,古城会更加古色古香,古城的古文化色彩、商业气息会更加深厚,届时,古城必会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第四站 常家庄园
常家庄园是晋商旅游示范性景区。因是庄园,自比乔家大院、曹家大院、渠家大院大得多。有谚曰:“乔家一个院,常家二条街。”到常家庄园去观光,走马观花也得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所到之处,都会让人耳目一新。
常家庄园之恢弘,不是一般人想象得到的。跨过二丈五尺宽的拱型石桥,穿过七丈二尺高的堡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条长达650米长的清代街道。长街的南北宅院紧靠,无一条横向通道,形成了“临街门户依次开,堡门园内风景关闭如一堂”的格局。
漫步常家庄园,映入你眼帘的是规模壮观的常家祠堂,书香浓郁的石芸轩书院,文化辉映的贵和堂宅院,浓艳秀美的十亩杏林,清澈灵秀的大小湖溪,神韵毕现的各色山石,相映成趣的郁郁林木,传神点睛的楼阁亭榭,还有那彰显风骨的名人石册,佳对神品的楹联匾额,独具特色的雕画艺术。这,无不体现出主人的经济实力、文化品位和智慧财富。
历经 300余年的沧桑变化,常家大院的破坏程度是很大的。鉴于开发晋中商业文化旅游的需要,山西省政府正拟逐步恢复古建筑原貌,按照儒商的特色进行室内陈列市置,为晋商文化旅游增添一颗别具特色的璀璨明珠。
山西之行的启示
三天的游玩,我们更多的时间是在车上、路上度过。一路上走马观花,也采撷了一些有益的花絮,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首先,作为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无论什么时候,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不能忘本。第二,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无论什么时候,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有“报本”、感恩思想,让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第三,我们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内乡县衙,不仅要品牌,更要重效益,要围绕县衙做足文章,尽快完成古街道改造,从而激发时代的活力,使古县衙旧貌换新颜!
说明:因实际需要,常家庄园图片和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