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弘扬桃庄河精神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内乡 > 弘扬桃庄河精神
采访拾忆
添加日期:2014-12-22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疯狂“老青年”

     近几日,工作稍有闲暇,本该“休养生息”才是,可我这个“老青年”又不“安分”了,在翻看以前的“老照片”时,一下子打开了我思索的闸门,硬生生的把我的思维“拽”回到从前,于是就有了这篇《采访拾忆》。

赤眉采访


    回望我已走过的人生历程,窃认为是新闻工作给我的人生稍稍涂抹了些许亮色,也使我的平凡的人生“复杂”起来。


 



    回想新闻工作的起步“原点”,不得不说“两个第一”:1988年我发表了第一篇变为铅字的新闻稿,现在我还敝帚自珍,认真查点,连标点在内总共63个字,而且刊发的位置是在一个需要放大镜仔细“搜索”才能找到的角落里,现今看来,这篇处女作简直是“青涩的无以伦比”,但恰恰是她,却成为我们学校在校学生中发表的“第一篇大作”,一块七毛钱的稿费不知让我们班级的多少个“愤青”艳羡的“眼要滴血”,也就是她,在当时一下子点燃了我的写作激情,以至于为了“新闻”二字,使我折磨到至今;另一个“第一”,是我在内乡广播站(现在叫电台)发表了一篇不到200字的广播稿。就在我发表第一篇铅字“大作”之后,我“豪情万丈”,膨胀的思想刺激着我要借此东风、一鼓作气,“搞点创新”、“整点大的”。于是,我尝试要在“广播上有音”,写了一篇近千字的消息稿件,骑着自行车兴冲冲的来到“内乡县人民广播站”送“大作上门”。和蔼可敬的编辑老师了解到我的情况后,先是对我的“大作”给予“空前的高度评价”,接着与我“商量着改稿”,稿件终于改好了,字数由近千字变为不足200字,稿件内容除了我的名字保留外,其他的都是编辑老师“重新写的”。更为“激动人心”的是,编辑老师告诉我“明天就在《内乡新闻》中播出,师范门口有一个广播,注意在中午12点到电线杆下听广播”。闻听此讯,我像杜甫诗中“漫卷诗书喜欲狂”一样,乃至激动地一夜睡不成觉。到了第二天中午,我饭都顾不上吃,一个人傻傻的早早的守在电线杆下,12点刚过,我的名字竟然真真的从广播中传出。哎呀,这是真的吗?我当时竟然怀疑起我的听力“是不是有毛病了?”

“小崔说事”(宝天曼无人区边缘的人家)

板场正在开发的风景区



 



    时日如白驹过隙,转瞬间我人到中年。尽管我在三十而立之时,就出版了我县历史上第一本“新闻专著”,尽管我至今仍笔耕不辍,自认为也不断有“大作面世”,但均没有以上的“两个第一”让我“激动地难以自已”!
    这么多年来,是“新闻”二字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也是“新闻”二字使我的人生有了“故事”。

工作“第一站”

湍源小学园丁

深山采风


    师范毕业后,不到20岁的我一下子被分配到离家百余里的板场公社双庙小学当起了“孩子王”。我的到来,深受学校的“器重”,因为我是该校七名教师中唯一的“科班毕业的正规军”。学校有一至五年级共五个班级,学生总数54人,我所“负责”的五年级共有五男四女9个学生。学校尽管“袖珍”,但“五脏俱全”,我的“官衔”就“很是了得”:班主任、语文教研组长、全校音乐和美术课“总教习”、学校少先队总辅导员,另外我这个“毛头小伙”竟然还是“计生专干”。尽管“官名压身”,但我并不觉得“身心俱疲”,在我“高超的领导力”之驾驭下,我干的“风生水起”,我教的五年级语文在全公社学校的年底摸底考试中竟然得了第一名,这得益于我视“学生如己出”,得益于我的9名“高徒”集体发力。既然我干的是如此“出色”,应该说也算“很有成绩”,但我的生活质量却“不咋的”。每天放学后,几名民办教友和学生“归了巢”,我成了孤家寡人。怎么办?读书写文章!上面也提到了我有“写新闻的专长”嘛!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一不留神”写的《一个大学生的自述》长篇通讯在《南阳日报》竟然发了一个整版,引起了当时的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副科长、内乡”一大才子”胡浩生的高度关注。在此之前,胡科长从不知道“我的大名”,为了找到我,“害”的他多方打听才“挖掘”到我的信息。他热情地给我写了一封信并“诚恳地邀请”我进县城时“与他谋面”,后来他还给我找了有关新闻写作方面的书籍,自此以后我“乘胜追击”,又不断地在报纸上将深山区的“亮点”工作张扬于山外。就这样,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我这个“才子”被当时的公社领导“选中”,并被“委任”为公社的新闻专干,从此,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逆转。

央视“心连心”活动南阳现场


宛梆剧团新野“场景”


    多年来,立足于菊乡的皇天后土,我用目光“扫描”我县日新月异的新变化,用笔墨宣扬我县的新成就。同时,发挥新闻的力量,促使助推板场乡文龙村建起了一所新学校、夏馆镇湍源小学新建了教学楼和操场、乍乡店坊村打了深水井以及其他的“好事”。特别是我采写的一篇报道几乎同时在全国20余家省级党报刊发,由此央视《焦点访谈》制作了一期专题节目;还有一篇文章引起当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的批示,尽管当时使我“吓得不轻”,但至今回忆,仍觉“很有成就感”。

深山一家三口“全家福”

山区夜戏


    如今在内乡,我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三分之二的乡村和一半以上的企业,其中的酸甜苦辣唯吾心知,但我至今仍没有丝毫悔意。
    就在我整理以前的“老照片”时,突然感觉应该“写点什么”,一是自我感觉有些照片“有点意思”,二是也稍稍对自己“盘点”一下,故就不务正业草就此文贻笑大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有不周,诚望赐教!阿门!2014年12月19日


上一篇:话说冬至      |      下一篇:藏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