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尹先敦艺术简历
尹先敦,字格如,号灵山人,斋名云鹤轩,别署琴心园,河南内乡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名城(之乡)联谊会理事,文化部中国书画院画师,河南省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南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内乡县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河南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南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作品先后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八届国展、四届正书展、首届册页展、二届扇面展等大展20余次,获全国政协书法展一等奖、全国群星奖书法展二等奖、许慎杯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林散之书法奖优秀奖、南阳市政府优秀文艺成果奖一等奖等,被南阳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南阳书画二十家”。出版有《尹先敦书法篆刻作品集》、《先敦翰墨》、《养生歌诀书法集》、《尹先敦诗集》、《清韵别录书法集》、《内乡书法》、《内乡文化丛书》等艺术专著十八部;传略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当代书法篆刻家辞典》、《河南书画名家志》、《河南书法年鉴》等典籍。
【题记】
黑与白,世间最简单的色彩。白天,黑夜;黑夜,白天。简单地变幻,成就了世间万物。黑色的墨汁,白色的宣纸,在书法家的手中勾划、分割,“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清逸似兰”……在这些黑与白的精灵面前,国人常常伫立长久并陷入思考,这是对书法艺术最简单也最深远的意境写照。最后,一枚红红的印章压住了整个画面,这是作者和读者穿越时空的对话,黑、白、红三种颜色构成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和哲学。
南阳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拥有人数众多队伍齐整的作家、画家、书法家、法学家,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接触到书法家和画家中的一些,他们或仅因个人爱好,或是经名师指点,走上了书画这条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造诣。采访和交流中,在惊叹他们高超的书画技艺的同时,我更是钦佩大家的为人和胸怀。
艺术渐老人青春
――访著名书法家尹先敦
刘海波
一
[尹先敦语] 我从小自学写字画画,后来上学,到部队,最后又回到地方工作,走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从艺之路。假如我自幼喜欢画画,又有名师指点,上了大学读的是艺术专业,接触到的是国家一流名家,走的是很平坦的路,可能会走的更远,可我走的路很不平坦、弯弯曲曲,但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上,我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从未改变。
尹先敦上世纪50年代出生在内乡县灵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自幼家境贫寒,小学和中学都在家乡的竹林寺学校度过。竹林寺建于元大德八年,和闻名遐迩的内乡县衙是同一年建造的,但此时的竹林寺已经十分破败,尽是断碑残垣。可这儿当时却成了尹先敦和同学们的课外乐园,给枯燥的求学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在闲暇时间,他们就在这地方玩耍嬉戏、谈天说地、研究并想像着古时竹林寺的景象。
一次偶然的机会,尹先敦被竹林寺那优美的壁画和断碑上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自此便常常去观察描摹。机缘巧合之下,他竟和书画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谈起从艺之路,尹先敦说是“与生俱来对艺术的一种喜爱”。从内来说,对竹林寺壁画和断碑的印记,已在尹先敦小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对美好事物向往的种子。从外来讲,内乡拥有厚重的人文氛围,这里不仅养育了史学家范晔、文学家范子宁、诗人李衮、理学家王检心;还吸引了李白、王维、白居易、孟浩然、贾岛、苏辙、元好问、郑板桥等文人雅士临访吟咏,在内乡留下了许多华美篇章。内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尹先敦心底的书画种子注入了灵气。
这时的尹先敦对书画相当痴迷,但学习只能靠他的天性和悟性。因为生活在农村,没老师指点,他只能随心画,家里的墙上、地面上、课本、作业本的空白地方,都被他画上了画。
既没有老师指点,就连书画资料也相当匮乏。过春节时,村里有学问的老先生写春联,尹先敦就要跑去看、跟人家学。有一次走亲戚,发现了一本真草隶篆四体水印的古本《百家姓》,尹先敦如获至宝。
一有机会,尹先敦就到十多公里外的县城去看小人书,一看就是一天。因为口袋里钱有限,为了走时能买上两本书,中午连饭也舍不得吃。早上跑去,中午饿一顿,晚上再回来,一个来回几十里路,但那时,热情高涨,身上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
为了多获取一些学习资料,尹先敦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读初中一年级时听说上海革命出版组出版美术图书,尹先敦冒然给他们写信,说自己是一名美术爱好者,可学习资料匮乏,购买图书途径有限,看出版组能不能提供。过了一段时间出版组回信了,写了几行字,说来信已收到,但这里只管出版,买书要到书店,并附上了书店地址。
虽说没能如愿得到学习资料,但尹先敦接到信了之后仍然很兴奋,对写字、画画充满了热情,并卯足了干劲。
十几岁时,尹先敦的写字画画在十里八乡已经小有名气,山水人物、梅兰竹菊都画的有模有样,三乡五里的乡亲专门请他到家里画四扇屏。初中毕业时,尹先敦和一位同学联袂创作了一个《群英谱》画刊,内容取材当时红遍全国的八大样板戏中的正面人物,李玉和、白毛女、杨子荣、郭建光等等。画刊在公社大门口展出后,即被公社领导看到,直接推荐《群英谱》画刊的两位作者上高中。尹先敦因为对艺术的喜爱走向了社会、回报了社会,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来到高中,除了学习文化课外,尹先敦还是喜欢写字画画。快毕业时,部队来学校在应届毕业生中征兵,因为写字画画的特长,尹先敦被安排在公社大门口写“欢迎解放军”之类的标语。来征兵的部队首长看到标语的字写的好,就打听是谁写的,并直接到学校找到尹先敦,动员其参军。因为对艺术执着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尹先敦的人生又一次改变了轨迹。
自此,尹先敦就开始了长达15年的军旅生涯,入伍后的前两年部队驻防在河南开封,之后又换防去了浙江湖州。湖州与无锡、苏州隔太湖相望,为吴越文化交流融会之地。湖州的湖笔和绫绢誉满天下、同时又是赵孟 、吴昌硕、沈尹默、费新我等书画大师的故乡,文脉深厚,可谓书画圣地。
入伍之后,尹先敦继续练习书法和绘画,创办了战士之家,军人俱乐部,被授予全军“军地两用人才”,为此荣立三等功。但随着训练和工作占去时间增多,尹先敦只能专攻书法,并有幸结识了江南著名书法篆刻家谭建丞、叶一苇两位老师,向他们请教,学习书法篆刻。“原来自己比较盲目,缺乏名师指导,在江浙的十几年,我得到了名师指点,在艺术之路上做了一些调整,对艺术理念、风格形成都有很大的帮助。”至此,尹先敦在书法篆刻上勇猛精进,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成就斐然,参展、获奖的次数越来越多。
尹先敦研习书艺非常刻苦,常常是一写就写到晚上一两点,因为不是职业艺术家,尹先敦学习提高书法绘画技艺,只能在时间的夹缝中进行,白天工作,晚上临帖、学习,很多作品都是“蘸着黑夜墨汁”写成的。
1987年,尹先敦回到老家内乡从事纪检信访工作。信访工作很繁琐,但尹先敦对书法篆刻的创作热情丝毫没有减退,围绕党风廉政建设,推出了大量的书法篆刻作品,当时的南阳媒体和全国纪检行业媒体上几乎每周都能看到他的作品。这个时期尹先敦正处于创作上的旺盛期,不仅好作品创作的多,也结识了张海、周俊杰、李刚田等河南有名的书法大师。
1996年,一纸调令,尹先敦来到内乡县文联工作,担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
二
[尹先敦语]每个人都有脾气和性格,但要看用在哪里,把脾气用在干事上就很好。文章写得好的作家,摄影搞得好的摄影家,字写得好的书法家……文联最好的资源就是人才,组织活动把人凝聚到一块文艺就盘活了。到文联后,我把单纯对艺术的热爱转换到参与社会角色上,把精力放在带领文艺作者、繁荣文艺创作、服务中心工作、培养优秀作者上,这也是文化工作者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1996年元月,尹先敦来到内乡文联工作。文联的工作想干好不易,作家、书法家、画家、摄影家、歌唱家、曲艺家……人员众多,队伍很散。尤其是县一级的文联,作者队伍不很明晰,有的是专业人士,有的是个人爱好,他们之间的界限很模糊。文联的任务就不仅 仅是带好队伍,还要时刻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对有兴趣有文艺爱好者加以引导并逐步规范。
为了解决内乡文艺的发展问题,首先应把大家召集起来开个座谈会,集思广益为内乡文艺破题。要开座谈会,尹先敦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钱文联账上没钱,这个会怎么开?工作的使命和广大文艺作者的热切期待,让尹先敦做出了“创新思维,文经联姻,互惠共荣,繁荣创作”的工作模式,他带着自己精心创作的几件书法作品找到了税局主要领导,作品作为“心意”馈赠给税局,让税局承担会议的一切费用。他的想法得到税务局领导的认可。座谈会上,税务局领导听说这个情况后,主动为文联开会提供支持帮助。在会上,税务局几位局长们亲自给与会的文艺作者倒茶敬烟稿服务,这种温暖和谐的氛围令文艺家们无比感动和振奋。会议开得非常成功,与会的一位老同志兴奋地说:内乡文艺的春天来了。
3月,著名作家李敬泽、格非、李洱、王鸿生、耿占春等受邀到内乡举办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研讨会,来自南阳100多位作家、评论家和文学爱好者齐聚内乡,激活了一江春水。紧接着,著名书法家李刚田莅临内乡,举办南阳市书法篆刻培训班,对书法进行讲授和指导,全市80余人参加。名家的指点让作者们茅塞顿开,各个艺术门类之间切磋交流,让文艺队伍一下子沸腾了。内乡文联这种大气高端的举措,打破了以往的沉闷,开阔了大家的视野,找准了前进方向,催生了大家的创作激情。
趁此大好形势, 1997年尹先敦提议并组织成立了内乡县文联爱心艺术团。按照“设团不设编,管才不管人”的原则,把全县书画、文学、摄影、戏曲、音乐、舞蹈等各路英才联合在艺术团的旗下,成为文艺队伍中的一支轻骑兵。用文联的人才优势,搭建文艺舞台,为政府和群众做好服务工作。
文联爱心艺术团虽然体制上非常松散,在尹先敦的热情感召下,团结的就像一家人。由初建时的二十余人最后发展到百余人,在这个队伍中,活跃着文艺界老、中、青、少四代作者,成员涉及各文艺专业门类,他们中有的年逾七旬,但老当益壮,激情不减;有的身体有病,但每逢活动,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有的没有固定工作,家庭困难,但对艺术团工作倾尽能力,无私奉献;有的本职工作繁重,为艺术团加班加点也从无一句怨言……
尹先敦作为艺术团的领头人,在分享着文艺成功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困难压力和挑战。为筹措经费,他四处求亲告友,“烧香拜佛”;为协调车辆,他几乎找遍所有熟人;为组织策划活动,他时常夜不能寐,寝食难安;为建好队伍,他诚字当头,义字当先;为创造环境,他往返奔波,四处周旋……
内乡文联先后举办各类活动上百次,组织出版丛书两套共8册,发表文字、摄影、词曲作品上千件,题写的匾联、石刻遍布全县各旅游景区景点,艺术团的足迹遍及县内城乡社区、厂矿企业、农村集镇、部队学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尹先敦的带领下,内乡县文联成为一块耀眼的品牌,内乡书法也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茁壮成长起来。
内乡书法的底蕴很深厚。内乡的书法艺术也是源远流长,书法名流代有传人。隋唐时内乡就开办儒学,建立书院,把书法教育作为必修课目,为书法艺术奠定了深厚根脉。文明昌达的社会氛围和繁荣汇萃的文化碰撞,为内乡书法薪火相传提供了精神给养和宝贵土壤,仅载入史册并有作品传世的书法名流,就远有明清时期的张炜人、杜芨弟、赵宗普、王涤心等,近有民国的刘炳寰、刘宗阁、尹霖生、余允恭、马邻荃。1914年,刘炳寰曾斩获上海全国书法展桂冠,成为内乡书法问鼎于世的有力见证。
其境内留存的衙门楹联、碑林石刻、古迹匾联等丰富的书法遗产,为内乡书法传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位于内乡的石堂山碑林、宋代邓窑遗址现存有大量的书法遗迹。始建于元大德八年的内乡县衙,现存书法楹联多达近百副,加上各类匾额、碑刻,形成了蔚蔚大观的书法景观。
在内乡文联工作期间,尹先敦为活跃内乡的文艺气氛,带头组织了大量的书画笔会、作品点评会、创作研讨会,面对面接触呵护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艺术状态,通过自身的努力为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创造出良好的创作环境。
尹先敦在书界有很好的人缘,故朋友甚多,倘若他有什么需求,全省、全国的书家都乐于相助,因此,他成就了许多常人所办不到的事情,有力地推动了内乡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繁荣。
当时内乡每年都举办了数十场书画展览、书画交流和书法研讨。还邀请省内外、海内外书法家到内乡采风、交流。通过各种渠道,内乡书法家的作品,走出河南,走向全国,经常在国内各地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发表、展出或被收藏。
在他的不懈努力和推动下下,内乡书画院、内乡书法艺术馆相继成立;县委政府相继出台《关于争创全国书法百强县和“中国书法之乡”实施意见》,并设立了政府文艺成果奖,为内乡文艺事业的发展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时间,内乡书法事业呈现出队伍蓬勃发展、创作空前繁荣、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发展局面。尤其是书法创作群体,老、中、青、少四代结合,书体多样,书风各异,各有专攻,形成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创作景象。
全县拥有1300多人的书法创作群体,其中国家级会员9人,省级会员35人,市级会员56人,县级会员510人;建立书法分会5个,书法学校35所,在校生1800多人;成立书法研究会4个,会员260多人。涌现出了以尹先敦、张青山、刘新泽、高志民、杨涛、王晓峰、张学敏、靳书义、侯明灵、徐战国、任战成、靳风月、李书贺、胡富康等骨干书法家为代表的庞大创作群体,被书法界称之为“内乡现象”, 2009年内乡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中国书法之乡”。
对内乡现象,河南省书法协会名誉主席周俊杰有过论述:书法复兴30年,就各地书法的发展情况来看,恐怕有这么一个规律:某一地区书法活动开展轰轰烈烈,涌现出相当多的书法人才,在国家级书展上入选、获奖此例较大,往往与这一地区出现了一位优秀的书法组织工作者有直接关系。而某一地区尽管书法底蕴丰厚,但主持事者属于武大郎式的人物,这个地区书坛就必然闹分裂,书法水平会急遽下降,我在书协工作多年,对此感触颇深。此文开篇之所以发以上感慨,是由于近年来令人欣喜地看到,河南南阳西部一个相对偏僻的县城――内乡,经过多年的努力一跃成为世人瞩目的书法名县、大县,而引领者则是曾担任过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而现在仍任县书法家协会主席的尹先敦。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如今,尹先敦已从政务中退身,“忙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觞咏;身外无长物,布衣蔬食琴书”,可心闲人不闲,组织笔会,写字画画,出书会友,忙的不亦乐乎!
三
[尹先敦语]不要在乎年龄,不管是63岁还是33岁,都应该努力向上。就像爬山,老年人可能走的慢点,但还是要往上攀登。要说颐养天年,并非喝茶闲聊打太极拳才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健康和精力状况,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也是一种颐养天年。
菊潭,位于内乡县西北菊花山,因菊花倒映水潭而得名。古时,山菊青青,泉水潺潺,每值仲秋,菊香潭碧,“菊花倒浸秋潭水”,映出“菊潭秋月”之美。内乡,古称郦县,因古代早有种菊的记载,故有"菊花故乡"之誉。菊潭菊花即郦菊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菊花,史书中有大量记载,长期食用者多长寿。明代诗人李 赋诗《菊潭》:"甘菊之下潭水清,上有菊花无数生。谷中人家饮此水,能令上寿皆百龄"。
一提到菊花,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杭州的"杭菊"、焦作的"怀菊"、滁州的"滁菊"等等。其实,菊花的原产地和古代最著名菊花的产地并不在上述几个地方,而在河南省内乡县西北菊花山(今属西峡县)的菊潭。菊花不畏寒凌、傲霜怒放,天气越是寒冷,菊花越是芬芳。尹先敦的性格如菊,品质如菊。
尹先敦早年自学画画和写字,进入部队后专攻书法和篆刻并有所成,而在去年当他步入耳顺之年后,又拜南阳画坛泰斗九十七岁的朱剑峰老先生为师,专心画菊。熟悉尹先敦的人都知道,他的诗也写的很好,内容涵盖山水题咏、砚边心语、人生感悟、友人唱和等多个方面,还专门出过集子。在此引其两首――
品牌内乡:千年古县菊飘香,衙署宛梆绝无双。世界公园宝天曼,书法风流传四方。
灵山伤怀:炮声动地采石忙,毓秀苍山遍体伤。错落灰窑连座紧,漫天烟尘日昏黄。灵峰无奈任吞噬,祖师有知痛断肠。天道从来酬善报,急功近利定遭殃。
很惊讶一个成名的书法家,在文学上也有如此深的功底。尹先敦很爱读书,又到过国内外许多地方,他说他一直在践行着古人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名言,由此以充实作为书法家和诗人的文化底蕴。
尹先敦绝对属于多产的艺术家,围绕内乡文化旅游、书画篆刻、诗集选萃等,他已经出版了18本书。作为文化名人,他有力求成为诗书画印(篆刻)俱佳的文艺大家、大师的文化自觉。难怪友人也忍不住赞叹――
南阳自古通灵地,鼎盛文风贯菊乡。赖有琴斋(注:尹先敦曾用斋名琴心园)多创举,德馨艺美耀辉光。(著名书法家周俊杰)
作书治印已超群,兴余风骚写素心。古典情怀归淡定,艺术渐老人青春。(著名作家周同宾)
菊潭自古多俊英,敦兄弄潮艺海中。大笔长歌真善美,浓墨纵写篆隶行。漆书骨韵伏牛翠,狂草剑气湍水涌。龙年更展鸿图志,青云万里正好风(书法家张兼维)。
少小闻乡里,弱冠走江南。从戎笔不投,持枪砚也穿。一心诗书画,三更欧柳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作家李茗公)
俗话说,人到六十不学艺,可尹先敦在62岁时,拜名师,拾画笔,学习画菊,经过一年的研习,菊花已经画得颇有见地。在诗书画印的路上,尹先敦是既要深凿也要融通。尹先敦坦言,自己的时间好像不够用,很难想象,一个进入迈境之人,每天还要坚持练字到深夜一两点。
他的书法,早年他从唐楷入手,后兼攻魏碑,而后十多年,他涉及篆、隶、草、行。要以成就排序,篆书应为第一。其篆多取自钟鼎金文,并糅以邓石如、吴让之笔意,结体上既有变化,用笔亦沉郁生辣、厚重华滋、充满张力,可谓篆之正宗。因篆书的功夫,他很自然地涉及到篆刻,其印乃正宗汉法,淳厚而灵动,小小方寸中显示出其多方面的才华。其隶书亦颇具情趣,在汉隶、汉简基础上,吸取了金农及近现代来楚生、陆维钊的用笔和结体,奇峭、灵动,富有情趣。
河南是篆隶大省,几代书家皆以此名世,在如此环境中受其影响,篆隶成为尹先敦的主打书体也是必然的。他在草书上也下了很大功夫,其中有“二王”意味,更多的是黄庭坚及明人的法度,狂放中有收敛,苍茫中含雅韵,颇具奇趣。行书浑厚大气、雅俗共赏,很多领导和寻常百姓都颇为喜爱,置于办公处及厅堂者甚多。艺术的雅俗共赏实际上是个很高的标准,达此甚为不易。从作品整体上看,他可谓一位优秀的书家,尤其在他右手受伤后全力以左笔为之,其难度和需要付出的艰辛想比常人会更多,由此不能不让人更加为之钦佩和感动。
中国书协主席张海这样评价:尹先敦是一位平和谦恭、儒雅大度、极易交往的人。书法创作上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执着勤勉。其作品碑帖交融,点画精到,质感厚重,气息畅达,是一个全面探索性的书家。
作为内乡县人的尹先敦就是在这个浓厚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位书画艺术家。尹先敦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名城(之乡)联谊会理事,河南省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南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内乡县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河南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南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他的作品先后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各类大展20余次,获全国群星奖、许慎杯奖、林散之奖、省市政府优秀文艺成果奖等十多次,其艺术成就在《中国艺术报》、《中国书法》、《书法》、《书法导报》、《书法报》和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专题介绍。在郑州、深圳、苏州等地多次举办个人书法篆刻展,并有作品在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韩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出版有《尹先敦书法篆刻作品集》、《先敦翰墨》、《放歌内乡书法集》、《内乡书法》、《内乡文化丛书》等。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艺术之路上努力攀登的同时,尹先敦更不会忘了后进者。2013年尹先敦师生百余幅书法作品在南阳、苏州接连办展。书法展形式多样,美不胜收,尹先敦携弟子杨涛、李书贺、胡福康、王晓峰、靳风月5人,走出内乡,冲出南阳,走向全国。而从展览到活动举办的全过程,所有事务和花费都由尹先敦自己承担,他只告诉弟子们,安心创作就行,在启蒙书法技艺、扶持书法新人方面做出了表率。我想这也是他因为早年没有名师指点,走的是一条弯曲的艺术道路。而今只要见到一个书法上的好苗子,他都想倾其所有使其在艺术道路上走的平坦些。
和尹先敦的交往,你会发现他身上所散发的热情和正能量是让年轻人都难以企及的。他倾尽心力带领文艺队伍,把聪明智慧献给了艺术。而他在个人艺术的追求上更是惜时如金,努力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