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内乡传统舞蹈有:狮子舞、龙灯、旱船、高跷、跑马、大头和尚戏刘翠、庄稼老送闺女、跑花棍、独角戏、推小车、卖杂货、痣症官、拉犟驴、抬花轿等23种,1950年后,引入舞蹈有:腰鼓、秧歌、霸王鞭、耍花环、甩绸绫等。
狮子舞 以麻或龙须草作皮毛,以竹和石膏、纸、浆糊制成狮子头,二人分头、尾顶舞,一名舞狮者执绣球作前导,舞姿有上桌翻滚、滚绣球、走、立、卧等动作,以马山口,城关镇为本县传统舞狮点,古今盛传不衰。
高跷 表演者有10多人,每人腿上缚3尺多高木棍,身着彩衣,面部彩饰,多扮演古代或现代折子戏。有打击乐和吹奏乐伴唱,穿街、走场演出,多在古庙会、集市和传统节日表演。
抬装故事盛于马山口、王店一带。表演形式是一桌一出戏,用钢筋作主架造型,固定方桌上,由5~7岁儿童化妆蹬上铁拐,以布裹牢,固定于方桌上四周以四人手执彩绸裹成支杆,八人抬杠,演出队在打击乐和吹奏乐中出游,徐徐行走,此舞微妙、玄险,耐
人寻味,为传统舞蹈的大型组舞,1949年至1985年间,全县演出十余次。
旱船 以竹扎船架,彩纸糊船棚,上缀彩球及剪纸花,下用布围,船头尾两端压莲花灯,架船为一少女,身着彩衣,饰船家女,划船者以一男性饰渔汉,摹拟水上划船,绕场表演,有顺行、逆行、搁浅扒沙等动作,边舞边唱,以打击乐和吹奏乐伴奏。
推小车竹作手推车架,下有彩布围罩,一女乘坐,一男双手推车,以步走代车轮,摹拟推车动作,有平道、上坡、下坡等动作表演,以打击乐为主,夹唱民间流行的锣鼓曲。
走马(亦称竹马) 用竹扎成竹马,身裹彩布,颈系铃铛,头戴红缨。舞蹈时头、尾对称,骑者从腰中乘骑,多以女性饰骑者,拉马者以男丑角扮演,多以古装扮饰,演出有马走、跳、蹦、卧等,摹拟乘马赶路,动作敏捷、多样。
大头翁(亦称大头和尚) 以竹编为人头状,用纸外糊,面画人像,眼为双洞,便于演出者视别方向。节目滑稽,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