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文化传承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内乡 > 文化传承
自古以来,赤眉城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末李自成西进长安曾经此地,清同治三年(1864年)捻军同官兵也曾在此激战。昔日的战火硝烟给历史留下令人瞩目的一页,也提高了这座古镇在宛西乃至全国的知名度。
赤眉小学位于赤眉城大寨西门内,由原金花庙、邱公祠、火星庙改建而成。学校创办于1908年,创办人是赤眉当地的大户王希孔。从1936年到解放前夕,这里一直是中共地下党活动的根据地,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
19世纪20年代,在北平上学的齐光沂、齐荣河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将革命的火种带回了家乡。1936年春,中共党员张明河、王逐萍等在赤眉小学建立了首届“中共赤眉小学支部”,张明河任支部书记。他们以教书为掩护,宣传革命,扩大组织,开展革命活动,并三次组织“邓县暴动”。当年,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内乡区队成立。1938年3月,“中共内乡区委”在赤眉小学成立,赤眉小学训育主任毕欣生任区委书记。同年11月又改为“中共内乡中心区委”,马潘水任中心区委书记。1938年夏,党组织在赤眉小学成立了“赤眉青年救国会”,并且以民先队员为骨干组成了由109位同学参加的“儿童救亡团”,宣传抗日救亡,提高群众爱国主义觉悟,并积极响应朱德总司令通电,开展抗日募捐活动。赤眉地区募捐400多元,汇寄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为此《新华日报》出版专页进行表扬。1939年10月,“中共豫西南地区学生工作委员会”由镇平迁到赤眉小学,王锡璋任书记,编写《春光》刊物指导所辖学校党的工作。皖南事迹后,国民党反动派对赤眉地下党活动进行了残酷的迫害、捕杀,但共产党人仍然同敌人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7年10月,陈庚兵团进入伏牛山东麓以后,蒋介石派李铁军第五兵团前来“清剿”。根据陈赓司令员“豫西牵牛”的策略,人民解放军摆出迷魂阵,使李铁军误把“牵牛”部队认做主力,尾随不放。旅长陈赓指挥“牵牛”部队在赤眉鱼贯口设下埋伏,狠揍敌人,取得了“牵牛”阻击战的胜利,顺利完成“豫西牵牛”的任务,赤眉城名声大振。
1948年5月,赤眉解放。豫、陕、鄂的许多机构迁至赤眉小学,使这里成为解放宛西的指挥部,豫西六地委创办的《新宛西报》社址就设在赤眉小学。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赤眉小学不仅是内乡和宛西地下党活动的根据地,而且还领导着河南省沦陷区迁入宛西的二十余所中小学校地下党的活动,不仅发展壮大了党的队伍,而且直接向陕北及其他解放区输送了大批革命干部,因此赤眉被称为“宛西小延安”。
1988年,赤眉小学80周年校庆时,张明河、王锡璋、蔡康志、曹诚、曲一亭等回到赤眉,原赤眉小学教务主任、解放后任西南师范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的王逐萍题词:赤眉城,赤眉人,赤眉精神,人人 为我,我为人人。
曾经的“宛西小延安”
添加日期:2007-01-06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赤眉城,原名天宝寨,位于内乡县赤眉镇。公元24年赤眉军在此筑寨屯兵,后人为纪念赤眉军改名为赤眉城。自古以来,赤眉城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末李自成西进长安曾经此地,清同治三年(1864年)捻军同官兵也曾在此激战。昔日的战火硝烟给历史留下令人瞩目的一页,也提高了这座古镇在宛西乃至全国的知名度。
赤眉小学位于赤眉城大寨西门内,由原金花庙、邱公祠、火星庙改建而成。学校创办于1908年,创办人是赤眉当地的大户王希孔。从1936年到解放前夕,这里一直是中共地下党活动的根据地,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
19世纪20年代,在北平上学的齐光沂、齐荣河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将革命的火种带回了家乡。1936年春,中共党员张明河、王逐萍等在赤眉小学建立了首届“中共赤眉小学支部”,张明河任支部书记。他们以教书为掩护,宣传革命,扩大组织,开展革命活动,并三次组织“邓县暴动”。当年,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内乡区队成立。1938年3月,“中共内乡区委”在赤眉小学成立,赤眉小学训育主任毕欣生任区委书记。同年11月又改为“中共内乡中心区委”,马潘水任中心区委书记。1938年夏,党组织在赤眉小学成立了“赤眉青年救国会”,并且以民先队员为骨干组成了由109位同学参加的“儿童救亡团”,宣传抗日救亡,提高群众爱国主义觉悟,并积极响应朱德总司令通电,开展抗日募捐活动。赤眉地区募捐400多元,汇寄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为此《新华日报》出版专页进行表扬。1939年10月,“中共豫西南地区学生工作委员会”由镇平迁到赤眉小学,王锡璋任书记,编写《春光》刊物指导所辖学校党的工作。皖南事迹后,国民党反动派对赤眉地下党活动进行了残酷的迫害、捕杀,但共产党人仍然同敌人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7年10月,陈庚兵团进入伏牛山东麓以后,蒋介石派李铁军第五兵团前来“清剿”。根据陈赓司令员“豫西牵牛”的策略,人民解放军摆出迷魂阵,使李铁军误把“牵牛”部队认做主力,尾随不放。旅长陈赓指挥“牵牛”部队在赤眉鱼贯口设下埋伏,狠揍敌人,取得了“牵牛”阻击战的胜利,顺利完成“豫西牵牛”的任务,赤眉城名声大振。
1948年5月,赤眉解放。豫、陕、鄂的许多机构迁至赤眉小学,使这里成为解放宛西的指挥部,豫西六地委创办的《新宛西报》社址就设在赤眉小学。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赤眉小学不仅是内乡和宛西地下党活动的根据地,而且还领导着河南省沦陷区迁入宛西的二十余所中小学校地下党的活动,不仅发展壮大了党的队伍,而且直接向陕北及其他解放区输送了大批革命干部,因此赤眉被称为“宛西小延安”。
1988年,赤眉小学80周年校庆时,张明河、王锡璋、蔡康志、曹诚、曲一亭等回到赤眉,原赤眉小学教务主任、解放后任西南师范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的王逐萍题词:赤眉城,赤眉人,赤眉精神,人人 为我,我为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