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乡县衙,是我国第一座县级衙门博物馆。自1984年建馆,修葺并对外开放以来,以其独特的优势,恒久的魅力闻名于世,被海内外誉为“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当历史的车轮碾碎了一切封建旧制,数以千计的封建城邑都已成为废墟时,衙门,作为封建政权的办公机构几近绝迹。于是,我国国内尚存的内乡县衙、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南阳府衙、山西霍州署等地方衙门的实物标本,便成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与这些官署衙门相映成趣的是一副副楹联和一方方匾额。这些千姿百态的衙门楹联和匾额不仅成为中国楹联文化和封建政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成为折射古代政治、官吏作风以及世态民情的一面镜子,更成为这些旅游景点的一道亮丽风景。
游内乡县衙,如果不仔细品味观赏其生动深邃的楹联和匾额文化,就如同游北京而不看故宫、游杭州而不看西湖、入宝山而空手归一样,绝对令人遗憾。就如何赏析这丰富多彩的楹联与匾额文化,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观之、赏之,品之、析之。
完美的文学艺术
匾联,即用于宫殿、衙署、祠署、寺观、亭台、楼阁等建筑物的匾额和对联,是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特色。各种形式、色彩、字体的匾联,不仅能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使建筑物生机盎然,而且有画龙点睛之妙,使观者赏心悦目。尤其是其深远的意境,更是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内乡县衙二堂中央有一方匾额“琴治堂”,是内乡书法名家张德元书写的,字体浑厚圆润,丰满不溢,加上较高的艺术雕刻,乍看似凸出的,而实为凹陷的,使游者颇感兴趣,给人留下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匾联书写字体多样,有正楷、狂草、隶书等,从很多方面展示了书法艺术。君若留意而来,其章法、其色调、其书写形体、其外框底托的配制,加上悬挂在恰当的位置,让人总觉得一幅好的楹联、匾额,有如诗似画般的意境:或飘逸如仙子,或刚劲如壮士,或显神如剑侠等等。观之,意所达,似都含。
一幅好的对联,无不表现出作者的文采与博学,言简意赅,数语寥寥,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纳博学于精炼,淘金星于沙丘。如二堂县丞衙的两方匾额“清、慎、勤”和“勤、补、拙”,它告诫为官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何事不成!三堂东西花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细品这些对联,就如同看一幅画,让智者畅想神游,心意坦然之余,以一种平静逸然的情绪,视宦海浮沉。所以,如此佳联于其说是提醒为官者应持的心态,不如说是文人超然的境界。所以,一副好对联,它不仅具有诗的流畅、画的意境,而且是完美的文学艺术集锦。
明晰的从政理念
封建社会的官吏往往喜书匾联,张挂于官署内额枋楹柱,或标明官署名称,或概括治地地理位置,或描写山川名胜,或申明施政宗旨,或以官箴戒约自勉,或效法古人为官,或省视自身功过,内容丰富、写法各异。考察研讨官署匾联,可以窥视封建社会的吏治情况,了解各级官吏的思想道德,丰富封建社会衙门文化的研究内容。内乡县衙各主要建筑物门前都有一方匾额、一副楹联。如县衙大堂抱柱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充分强调百姓为天,欺压百姓就如同欺负上苍,如同做了伤天害理、败坏声名的蠢事;辜负了老百姓就是遗恨于民,也辜负了国家,怎么能忍心去做呢?此对联,把自己的行为与民、与国同系,反映其言行至高的思想境界,也是一条治国安邦的从政理念与法则。与二堂相对的屏门上方有一方横匾“天理、国法、人情”,颇能引起游客的注目,很多游客把这里视为摄影留念的贵地。这是章炳焘知任内乡时题写的匾额内容。所谓“天理”,即天然的道理,自然的法则,迷信者谓天能主持公道,违背了公道则天理不容。广义的“天理”也指人固有的良知。“国法”,即是后天人为的国家制定的法令制度、法纪。“人情”,即民意,唐以前称为民情,后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改民情为人情,故人情也是人之常情。总起来说,“天理、国法、人情”,就是施政办案都要顺应天理,执行国法,合乎人情。在二堂前方,屏门上方设置悬挂这幅匾额,就是告诫为政者在办案时,必须守循这样的准则和“理念”。
封建社会新官上任,万民拭目:是贪是廉,是勤是懒,是愚是慧?官员没有发表施政报告、就职演说的习惯,也没有报刊发表理论文章的地方,因此从宋代起就开始在官署衙门撰写对联或匾额,以表明自己的思想、官风、政愿及理念和文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匾联内容来探索封建社会执政者积极的思想境界和为官的经验准则等。
不朽的警示箴言
有人说,书写并悬挂那些读起来好听、看起来好看的匾联,不过是封建统治者的一块遮羞布或者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此话听来有点可恨,恨从何来?常言道:水无至清,金无足亦,人无完人。自古到今从政为官者中,不乏有极少数贪官、赃官,害民、扰民之官,但其并非主流,绝大多数官吏,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才学,或通过科举选拔、或通过其他途径入仕,所以他们的行为举止,基本都能体现一定的思想和修养。好的官箴、戒约、楹联、匾额统统出自文者、治者、劳心者。所以,从政者若没思想哪出理论,思想通过理论得以表现,理论通过外在形式留以痕迹。楹联等就是执政者的思想来源与遗存。他们苦读书,求功名,受命于皇朝国家,担当重任,所到之处都时刻不忘把这些具有警示作用的楹联、匾额挂在举目可见之处,以时时提醒自己要怎么做、该怎么做,以使自己多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臣民的事情,不违背为官、做人的处事原则。如刑、钱夫子院内宅门抱柱对联:“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已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此联为清代清官赵慎畛在桂林府衙所撰。上联是说,为官从政不在于你如何夸夸其谈,表白自己,重要的是必须时时反身自省,廉洁奉公,以实际行动来体现自己勤政爱民。下联是说,作为地方官,一定要有大局意识,你所想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要考虑到老百姓的需要,国家的利益。此联可以说是道出了“为政”、“当官”的核心问题。此由可见,官衙的楹联确实具备相当深刻的思想理论性,它不仅在衙门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也是从政者应当永远遵循的警示箴言。
贵重的镇馆之宝
唱戏有台柱子,作家有成名作,博物馆有镇馆之宝。内乡县衙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可谓三堂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此联是清康熙年间知县高以永(浙江嘉兴人),在内乡任职九年间所撰写的对联。此联一反平仄常规,以官立意,由官及民,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又深含哲理。上联的核心是要正确对待当官,既要淡化“官念”--不要把官位看的太重,当官者应具备能上能下,荣辱不惊的修养;又要强化“官念”--地方的经济发展,老百姓的安居乐业等,地方官责任重大。作为当官的,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老百姓,必须勤政为民,造福一方。下联揭示了官与民的关系,当官者来自于民,被老百姓养活,就应当为百姓办事,而不应高高在上,做欺压百姓的事。没有群众哪来的官?所以,为官必须增强群众观念。
朱 基在1995年参观内乡县衙时,曾高度评价了这副对联所阐述的官与民的辨证关系、地方官与一地治理的辨证关系。李铁映还挥笔书录了这幅楹联,以此作为游览内乡县衙的墨宝留念。
1999年5月2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南阳火车站短暂停留,听取汇报时得知这副对联后,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自1984年建馆以来,广大游客来到内乡县衙或抄写或购买小册子,都要把这副对联的内容带走,县衙也因此联而更加闻名,由此可见它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因此,它被公认为是内乡县衙的镇馆之宝。
深远的现实意义
内乡县衙作为遗迹仅存的历史标本,它的珍贵性除庞大的建筑规模、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专有的建筑职能外,就是丰富的衙门文化,而楹联匾额又是衙门古迹的眼睛,是它让衙门文化留以厚重的文学含量,是它让古老的建筑灵光四射。
内乡县衙因匾联荟粹而闻名,匾联因占据内乡县衙而更加美名远播。所以,匾联是内乡县衙文化的瑰宝,多年来,它以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且被炒得红红火火,成为为官从政者、史学爱好者及文人墨客关注的一个焦点。另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一方旅游业的兴旺。
今天,我们研究探讨旧官府匾联,主要是把它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一种史料,借古鉴今,评判继承。内乡县衙的这些匾联,不仅对仗工整,平仄有致,而且概括力强,含蓄深沉,富有哲理,寓意深远。它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也是留给中华民族的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今天游览内乡县衙的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感悟和领略匾联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成为启示、警戒后人的特殊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