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余关乡整组搬迁推动扶贫搬迁的经验介绍
1、建好搬迁安置点。高起点建好搬迁安置点是搬迁成功的前提条件。受传统观念影响,群众对扒房揭瓦、离开生活了几代人的村庄一时难以接受,不少在外工作人员都有留个老宅浓厚思想。如果安置点不宜居、不精品,距离原村庄或耕种地太远,就难以吸引群众搬迁入住。牧原兴盛社区是南阳市七个重点社区之一,无论规划、房屋设计、便民服务都力求达到城市标准,让群众就地能享受城市人生活。所以群众对搬迁到牧原兴盛社区都十分愿意,入住后心情舒畅,生活一直稳定。
2、培育了富民产业。产业支撑是群众搬迁后解决生活和致富问题的根本。子育村从2009年开始引入东荣公司发展薄壳核桃,目前全部荒坡都流转给企业,吸纳300多名群众长期务工。下一步还要采取土地入股或者公司加农户经营模式,核桃产业成为群众稳定的收入来源。牧原公司十七分场是亚洲单体最大的养猪企业,养殖收入和延伸第三产业促使当地群众已经脱贫致富。
3、争取到多方支持。争取多方支持是解决搬迁难题的重要保证。先后争取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资金265万元,企业扶持资金170万元,异地扶贫搬迁项目30万元,政府投资140万元,足额资金保证了群众搬迁补偿一次到位,推动了搬迁工作顺利进行。针对子育碾盘组贫困户达12户,旧房拆迁补偿资金难以保证在社区购房的实际,协调东荣公司一次性拿出5年地租,弥补了贫困户购房资金缺口。同时我们协调社区建筑商,每平方低于正常出售价格50元出售给贫困户,尽最大程度照顾贫困户。
4、保障了群众利益。最大程度保障群众利益是成功搬迁根本出发点。我们在整个搬迁过程中都围绕这一点开展工作,一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逐户座谈,讲清搬迁的意义,搬迁政策和对群众的承诺。对思想顾虑大或者想法多的农户,没有霸王硬上弓,也不采取非正常手段。二是及时兑现承诺。搬迁前承诺的优惠政策在实施后及时兑现,对群众新出现的利益诉求例如用电、菜地等问题都及时解决,保证了搬迁工作大力度无震荡,更没有出现上访现象。三是对困难户,没有听任他们自生自灭或者置之不理,而是要求村委会积极想办法,采取推磨形式,将他们搬到人口集中、位置较好的老村庄,房子卖给困难户的农户搬到社区居住。个别特别困难、实在搬不走的农户,通过全家低保扶持保障正常生活。
余关乡整组搬迁助推扶贫搬迁的主要做法
1、建好搬迁安置社区,让群众向往去。2012年,余关乡启动了牧原兴盛社区建设,到2013年年底基本竣工。共建成和改造房屋200套,建筑面积分别为120平米、180平米和230平米。整个社区建设有三个方面特点:一是精品。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南阳理工学院设计院进行设计,按照专家定基调、政府细推敲、群众多讨论三个步骤确定规划方案,该方案在南阳百个社区规划方案评审中名列第一。施工阶段,安排两名班子成员天天守在社区,安排施工、督促进度,涉及到每一个大小工程细节都严格把关,并邀请专业人员实地指导。二是宜居。社区沿代军河两岸建设,风景宜人,西环乡道和南环乡道在社区交汇,交通便利。距离周边的子育村、谢寨村村庄不超过4公里,辐射人口4000人。同时先后争取各类资金1000余万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亮化、绿化,绿化面积超过40%;实现了雨污分流;建起了三个文化娱乐广场,超市、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沼气、自来水的集中供应和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三是惠民。其一是地皮不要钱。采取村里统筹安排、各组抬地、宅基地互换等形式置换土地,建设用地全部是沿河治理的荒滩地,并实现了零地价;其二是薄利销房子。招引4个信誉度高的建筑队只负责房屋建设,在包工包料核算建筑成本后,给建筑队每平方定价650—700元,并以此价格组织出售。其三是购房有补贴。整合各类社会、项目资金对一期购房户每户2万元的补贴,群众只需支付12万元左右即可购买一套180平米的住宅。社区的这些特点让入住群众就地能享受城市人生活,增强了其吸引力,为整组搬迁奠定了基础。
2、打消各种现实顾虑,让群众自愿搬。一是打消旧房拆迁补贴顾虑。根据农村正常房屋交易价格,确定砖混结构每平方补贴400元,砖木结构每座补贴9000元,土坯房每座补贴1000元的补贴标准,符合农村实际。在逐户丈量建筑面积后澄底造册,让群众签字,算清补贴金额,签订拆迁协议,并由乡司法所跟进公证,让群众放心。二是打消村庄复耕后土地归属顾虑。我们规定,整组搬迁后原责任田不变,复耕后土地重新分配由各户耕种;若集体租赁,租赁费按人口平均分配。三是打消归属顾虑。群众担心搬迁后由于不是当地人,原村庄回不去,在享受上级惠民政策方面受影响,在当地生活方面不方便。我们给每户搬迁户发放承诺书,搬迁后户籍不变,还是原村、原组群众,低保、养老保险等各类惠民政策还以原村组为单位申报发放。到社区后,由黄楝村提供菜地,解决日常生活上的不便。
3、争取企业各项扶持,让群众能致富。子育村碾盘组深入到东荣公司生产基地,村民土地与企业相互交叉,将生产区分割开来,不利于企业管理。在搬迁之前,政府积极与企业沟通协调,讲明搬迁对企业管理的益处,争取企业扶持。黄楝村三个组群众经常上访反映牧原公司污染问题,企业为此也做出不少牺牲。政府抓住这一点,讲清利害,尽最大程度争取牧原公司扶持。一是争取土地流转给企业。碾盘组群众原有坡地、耕地、宅基地全部高于正常地价流转给东荣公司。比如耕地正常流转价格为每亩每年460元,东荣公司给了600元,仅地租一项,碾盘群众每人每年收益2417元,远远超过种粮收入。二是争取搬迁户优先到企业务工。对黄楝搬迁户,牧原公司也给了相当优惠,除复耕宅基地按耕地价格流转外,每户给一名35岁以下到牧原公司务工人员名额,月薪在2000元以上。东荣公司吸纳碾盘组每户一人到公司打零工,每年收入在6000元左右。三是争取企业解决搬迁户购房压力。争取东荣公司拿出70万元,牧原公司拿出100万元用于房屋拆迁补贴,另外牧原公司又拿出300万元用于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
4、采取各种灵活办法,让工作好推进。一是与村集体利益挂钩。充分利用人地挂钩项目,结合各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拆旧区面积,按照2%比例设定最低拆除基数,作为这两个村基础任务,上不封顶。明确规定,一年之内仅完成基数面积的,按1000元/亩发放工作费;未完成基数面积的,不发放工作经费,对缺口部分按5000元/亩进行处罚。一年之内治理合格区域面积超过基数面积的,对超额完成部分根据拆旧任务轻重按5000--10000元/亩奖补。奖补资金可以奖给有功人员,也可作为村集体收入。二是阶梯式补贴打开局面。搬迁开始群众期望值高,抱团抵制拆迁,工作一度停顿。拆迁小组摸透情况后,采用阶梯式拆迁补偿办法。原房拆迁后到社区购房的享受砖混结构每平米450元补偿标准,每平米比原定标准提高50元。并积极动员村干部亲戚朋友率先搬迁,这样愿意到社区购房的群众不再抱团,顺利签订协议,司法所立即公正,协议签订后房屋没有装修,村里协调先搬到空闲农户,而后立即拆除房屋。还在观望的群众看到房子一座座扒倒,所剩住户越来越少,就不再观望同意拆迁。三是推磨转圈解决拆迁户住房困难。这个办法适用于贫困户,无力到社区买房或者无力再建新房的农户。例如丁庄组农户张大华家庭困难,老房子补贴1万多元,无力自建或者到社区买房。村里做工作在非拆旧区为他找了一院房子,状况比他老宅好,掏不了几个钱买下来住,老房子拆掉补偿后还赚2000元。丁家沟组群众单身群众丁春贵80多岁,老宅子占了近2亩地,本组另一户群众宅子三分地,村里协调两家都拆迁,签订协议让老人先住另一户群众家里,原房屋先拆,去世后另一座房子再拆,这样能先腾更多地,也能解决老人住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