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牢记嘱托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力内乡 > 牢记嘱托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内乡:春从这里开始
添加日期:2016-12-05 10:03:53   来源:   作者:崔 鹏   浏览量:

    12月2日,在内乡县衙大堂东山墙外,一群游客好奇地围着一个长136厘米、宽82厘米的长方形石槽,听导游讲解其功用。这个貌不惊人的石槽名叫“迎春池”,与刚刚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的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有着密切的联系。
 

1 祭祀 崔 鹏 摄_副本.jpg  

 

2 扶犁春耕 崔鹏摄_副本.jpg

 

    “立春”为何又叫“打春”
    古语说“阳气送冬走,春打六九头”、“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民间习称“打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立春”为何又叫“打春”?这与封建社会官办岁时活动“打春牛”有直接联系。立春作为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包含着一系列的祭祀礼仪和民俗活动,而牛是我国古代主要的耕作工具,“打春牛”便是每年立春时官府举行的一项劝民农桑的政务活动,预示农耕活动的开始,有规劝农事、鼓励农耕之义。
    据史料记载,“打春牛”这一活动源于周代《礼记·月令》中的“出土牛,送寒气”之说。到汉代,打春牛风俗已相当流行。立春日清晨,京城百官身着青衣、戴青帽、立青幡,送土牛于城门外,官员执鞭击土牛,以示劝农的迎春。这种仪式已固定下来,并传到各郡县。唐代,“打春牛”活动相沿成习;到明代,迎春礼仪更加广泛;到清代,“打春牛”活动蔚然成风。
    据民国《内乡县志》记载,“打春牛”的岁时活动,延续到民国10年(公元1921年),不过,这时的春牛已经不是土制,而是纸糊的。
    “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的“打春牛”活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以农为本,自上而下都非常重视农耕,每年官府都会亲自组织‘打春牛’活动,主要官员还扶犁亲耕,劝民农桑是其职责之一。”内乡县衙博物馆馆长王晓杰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农耕逐渐削弱,而‘打春牛’的岁时活动也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民俗文化活动,成为一种文化积淀。”

 

3 迎春 崔鹏 摄_副本.jpg

 

4 打春牛 崔鹏 摄_副本.jpg

 

    “迎春池”出土引出“打春牛”
    “迎春池是内乡县衙在1989年修复县丞衙挖地基时发现的,当时都不知道是干啥用的,后经多方走访了解,据祖上曾在晚清衙门当过书吏的马锡瑞老人所说是迎春池,是旧时县衙举办岁时活动‘打春牛’而凿的,立春前一日,将土牛芒神移于池旁,里面灌满清水,以祈求风调雨顺。”内乡县衙博物馆原馆长王家恒说,“自此,我们开始了‘打春牛’的研究和挖掘整理”。
    据当时马锡瑞老人回忆,内乡县的“打春牛”活动包括迎春、祭祀、打春、闹春、送春等步骤,每年官府都很重视,举办得非常隆重热闹,是一年中重要的节日活动。每逢立春前一日,知县率众官到先农坛祭祀由钦天监颁布制作的“春牛”和“芒神”(主管树木的神)。祭祀完毕,知县在附近田地里亲手扶犁耕地一垄,表示代御亲耕,以迎春气而兆丰年。然后第二天立春日在县衙大堂前“鞭春”。大堂前设香案,摆香烛、猪羊、白酒等祭品,知县跪拜祭祀后,带领众官吏绕牛三圈后,鞭打春牛(泥塑或纸糊的),牛肚内事先填满的五谷、干果等纷纷落地,众吏役与百姓欢呼抢食,期盼五谷丰登,吉年有余。随后人们出县衙开始游街闹春,鼓乐、狮子、旱船、高跷等民间杂耍奇玩尽兴表演,到处洋溢着吉庆欢快的气氛,将打春牛活动推向高潮。知县还要带着一鼓乐队到商号或绅士家送小牛、牛纸,祝福“勤劳致富、五谷丰登”等话语,以催春耕。除此之外,民间还有“咬春”、“戴春鸡”等习俗。
    据《内乡县志》记载,春牛身上的各部尺寸也有一定的规制和象征意义。春牛身高四尺,象征一年四季;身长八尺,象征一年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八个节气;尾巴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十二个月。
    “内乡县衙的‘打春牛’活动由来已久,现存有清代嘉庆年间制作的石质‘迎春池’和‘皮鞭’、‘春凳’等文物,同时明清两代内乡县志书都有关于迎春开支的记载。”内乡县文广新局局长徐向升说。

 

5 闹 春 崔鹏 摄_副本.jpg

 

6 送春牛 崔鹏 摄_副本.jpg

 

    展演“打春牛”演绎非遗特色
    “自2005年开始,我们根据史料记载恢复了‘打春牛’这一活动,每年立春日都将‘打春牛’作为文化旅游项目在内乡县衙博物馆内进行展演。2007年内乡县衙‘打春牛’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王晓杰自豪地说。
    此次“二十四节气”申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内乡县衙博物馆作为“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之一 ,积极行动,不懈努力。围绕“立春”这一节气,该馆深入挖掘和研究,查阅大量史料,走访多名专家、学者和老人,编纂出版了专著《内乡县衙与打春牛》,全面详细介绍了这一礼俗的起源、演变、史话等。同时,在内乡县衙内开设推出了专题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春牛展》,分两个展厅以图文展板、雕塑、实物、电子触摸屏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向广大游客展示“打春牛”这一岁时活动的丰富内涵和特色风貌,收到很好效果。
    为将这一沉淀数千年的节日传统文化丰富生动地真实再现,该馆还邀请专家、导演精心策划设计,编写节目剧本,反复打磨修改,几易其稿,认真挑选演员,悉心制作道具,组织排演了大型实景表演《打春牛》,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录制了光盘作为申遗资料。
    “关于‘打春牛’的史志记载只有寥寥三五句话,为编写好剧本,真实还原旧时场景,我们搜集多地县志,翻阅大量资料,研究了半个多月,才真正弄清了‘打春牛’活动的流程、规制、要求等,一切尽可能按旧制进行。”亲自导演实景表演《打春牛》的内乡县宛梆剧团原团长刘铁民说,“单是道具的准备就颇下了一番功夫,比如祭品中需要一把完整的麦穗来祈求丰收,当时正是腊月间,上哪找啊,不知道跑了多少家农户才找来的!”
   “排演当天出动演职人员上百人,从早上八点一直到下午四点多,整整拍了多半天,中午一点多就在乡下的街边吃了碗烩面,但是没人叫苦叫累,因为要申报人类非遗代表作,大家都攒着一股劲儿,心里很高兴!”参与排演的内乡县衙博物馆副馆长王燕争说。
    “此次‘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向全世界传播弘扬了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内乡县衙为能尽一份力而颇感荣幸,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保护和传承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让民族文化的血脉永续!”站在内乡县衙对面新建的游客服务中心里,正忙于创5A的王晓杰满怀信心地说。

 

唱春 崔鹏 摄_副本.jpg

 

春鸡 崔鹏 摄 (1)_副本.jpg

 

上一篇:内乡县举行澳大利亚魏基成天籁列车慈善机构2016捐赠活动启动仪式      |      下一篇:习近平: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宪法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