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牢记嘱托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力内乡 > 牢记嘱托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四个“十万亩”描绘“新内乡”
添加日期:2013-04-02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阳春三月,正值造林好时节。站在内乡县乍曲乡太山湖万亩茶叶基地上眺望,层层梯田如腰带般盘旋山间,千余人在梯田中精心栽植茶苗,山脚下的太山庙水库闪耀着粼粼波光。

     “3到5年后,在内乡的‘西南片’将打造出十万亩茶场。到那时,我们的四个‘十万亩’就基本实现了。”县委书记全新明兴致勃勃地说。四个“十万亩”就是“双叶”和 “双桃”, 即发展十万亩茶叶、十万亩烟叶和十万亩核桃、十万亩油桃。

 


 

     项目集聚  板块开发迈大步

     内乡的地貌是“七山二水一分田”,农业基础薄弱,如何打造四个“十万亩”,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改变自然生产条件是内乡农村经济突破的关键。我们坚持树立‘一盘棋’工作理念,按照‘北部旅游、中部高效农业、西部生态恢复’的板块经济战略,收紧“资金拳头”往一片发力。”县长李长江说。

     过去,该县尽管每年都争取到国家许多涉农建设项目,但项目涉及全县各乡镇,实施单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撒胡椒面”各自为战,使得项目不能相互配套发挥不了规模效益。内乡县委、县政府创新思维果断决定,把涉农项目统一整合,使项目和资金跟着产业走,在某个区域内围绕板块开发强力实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区域的生产条件,确保项目服务产业、产业致富群众。

     目前,内乡围绕板块开发整合国土、水利、交通、烟叶等10多个单位的涉农项目,重点打造“东北部片区”薄壳核桃、油桃两大产业和“西南部片区”茶叶、烟叶两大产业。

     从2008年到2012这四年间,内乡在“东北部片区”整合水利、林业等8个涉农项目资金近6亿元,打造出全国最大的无公害油桃基地和全省最大的薄壳核桃基地,“双桃”产业已初具规模,使得全县森林覆盖率增加3%。从今年开始,该县把农建主战场转移到“西南部片区”,这里是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县政府根据板块经济的布局,从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出发,把茶叶作为“西南部片区”涵养水源、把烟叶作为促农增收的大产业来做。

     “西南部片区”是指在丹江口库区汇水区的乍曲、桃溪、瓦亭三乡镇,总人口9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八分之一。“荒山沟,坡连坡,地少山梁多。”是对这一带地貌的真实写照。该县成立了茶产业办,下设项目规划、效能督察、资金整合3个专项小组。水利、林业、农业等8个涉农项目的县直单位深入三乡镇,围绕打造茶叶、烟叶产业,以“科学实用、相互配套”的理念,详细制定自己的项目规划。仅今年,项目综合投入就达5000万元。5年后,“西南片区”的森林覆盖率将提升6%。


     突出优势  主导产业放异彩

     “茶树苗是三分栽,七分管。春季要抓好早浇水、足施肥、中耕土、适修剪,促进春茶早发芽、发壮芽。”3月21日,农技专家刘培均正在为一百多名新加入菊潭茶业万亩茶叶基地的产业工人上培训课。

     乍曲乡岗头村的村民张喜福听得入了神,“讲哩真好,还手把手教。我要尽快掌握技术,再不用外出打工了。”开春以来,像张喜福一样“就业家门口,农民变工人”的返乡人员近乍曲乡就有3000余人。

     内乡立足优势抓项目、围绕项目建产业、发展产业带基地、依托基地创品牌、铸就品牌育龙头,加快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使“双桃”和“双叶”尽快长成参天大树。

     内乡在把涉农项目集中投放的同时,像对待工业项目一样,围绕农业主导产业招商引资。5年来,先后招引了浩林公司、菊潭茶业等7个大项目,以产业带为链,以企业的产销平台为锁,打通‘种、制、销’的关键环节,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新模式。目前,该县已投资5亿多元,集中连片发展薄壳核桃达7万亩,涉及余关、赤眉、赵店等乡镇,成为全省最大的薄壳核桃大县。而茶产业以永青山、纱帽山和琴溪湖为主片区,以每年1万亩的规模扩张。

     内乡作为全省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已连续三年在烟叶主产区大做“水文章”,先后实施了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农综开发项目、打磨岗烟草水源烟草水源性工程项目,累计投资2.6亿元,新增旱涝保收田6万亩,彻底改善了烟区灌溉条件,加快了烟叶产业发展步伐。2012年,全县烟叶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收购总量超过20万担,实现税收突破5000万元,各项指标稳居全市第一,跻身全省前列。

     油桃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逐步进入管理有序、品质提升、效益提高、稳步发展的状态,整体从粗放型转向精细化,内乡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无公害油桃基地,而赤眉镇也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闻名的林果生产大镇,全县以赤眉油桃为主的林果面积达8.2万多亩,年产7000万斤,产值1亿元,林果基地内的果农人均林果收入6500元以上,成为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


     夯实基础  惠民工程润民生

     “东大岗,东大荒,只长荒草,不长粮。”这是内乡东大岗一带曾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也是多年来周边农民“望天种田”的真实写照。“东大岗”是指余关、马山、王店、湍东四乡镇集中连片达百余平方公里的岗丘旱作农业区。

     为彻底改变这一地区的落后面貌,内乡人发挥聪明才智,通过打磨岗水库除险加固、穿越20余公里埋设地下管网、修建水厂、新建闸阀房和给水栓等等工程按规划一步一步扎实推进,利用马山境内的大型水库打磨岗水库与东大岗片区落差50米,建成全国目前唯一采用自压管道输水的中型灌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使整个灌区灌溉面积累计达到8.5万亩,全国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已显雏形。

     “就在我脚下和远处的麦田里,到处埋的是水管子,开关一拧,随时都可以浇地,真是省时省力还省钱。以前种地赔钱,群众都外出打工,今年打工的人都回来种田了。”正在浇丰产水的余关乡孙沟村村民李翠林美滋滋的说。

     昔日春怕旱、秋怕涝,靠天吃饭的“望天田”,如今已建设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目前,打磨岗灌区已发展高效节水示范区7.2万亩,解决农村饮水3万余人,打磨岗灌区的高效运行,带动了马山、余关、王店等乡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灌区群众大力发展烟叶、辣椒等高效农作物,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升。经调查,仅种植烟叶一项,每亩增收3000元左右,人均收入以20%的速度逐年递增。

     灌区同时带动发展规模养殖企业50余家,种植大户200多户,为实现“水资源、水工程、水文化、水景观”和“大规划、大跨越、大产业、大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项目做到哪,哪里就会变粮仓。做好水文章,谱好惠民曲,东大荒也变成东大仓。”成为东大岗一带最新版的民谣。

     “内乡作为河南省绿化模范县,我们的农建已经从‘保温饱、保生计’发展到‘要生态、要环保’,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美丽与发展双赢’理念,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绘就具发展活力、生态魅力、和谐凝聚力的新内乡。”县委书记全新明说。


 

上一篇:大美内乡,风情隽永      |      下一篇:今年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抓好七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