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牢记嘱托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力内乡 > 牢记嘱托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湍河:一串碧泓映画屏
添加日期:2013-04-09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山黛水绿入画屏

    
  “菊潭秋华满,紫稻酿寒泉。甘腴入小苦,幽光出清妍”,这是金代诗词大家元好问在700年前任内乡县令时畅游湍河后的即兴之作。据《内乡县志》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三次千里奔波拜谒湍河;韩愈、柳宗元、寇准等历史名人也寄情湍河,在岸畔吟风赏花,为湍河留下了一段段美好的传说。
  湍河,这条内乡人民的母亲河,千百年来,用她宽广的胸怀,甘甜的乳汁,默默地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子孙。现如今,在国运昌盛的新时代,因为“国字号”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幕的恢宏开启,她义无反顾地承载起涵养京津人民“大水缸”丹江口水库水源的涵养“重担”,在如此之大的背景下,这条在外界还不甚出名的河流直扑我们视野而来。
  山相依,水相通。湍河因其极为重要的水源涵养本能,自内乡全境被国务院确定为丹江口水库水源涵养区之后,她理所当然的要担当起历史所赋予她的新的重任。然而,这条迤逦流淌的河流带给内乡人民的不全是乳汁乳膏,她也不时地给这里的人民闹出无法承受的心灵之痛。时光荏苒,星斗转移,如今的湍河在内乡人民精心科学的“打理”、“梳妆”之后,渐次展露出其碧波荡漾、清水潺潺的秀美容貌。
  “冰壶天上下,云锦树高低。桃花三百里,浑是武陵溪”。没想到几百年前元好问寄情湍河之诗,现如今正在成为湍河的真实映照。
  作为“省”字号的湍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丹江口水库加装“净水器”,这是湍河默默的奉献,更是内乡人民对“国字号”工程的庄严承诺。

                                                      湍河之叹
                                         湍河“变脸”唤起沉重警醒
    
  《水经注•水》中记载“湍水出泓农界翼望山,水甚清彻”。据考证,泓农界即当今之内乡、西峡、嵩县交界处之内乡县夏馆镇,这个全县最偏远的乡镇有一个距县城250里之远的湍源村,该村因它是湍河发源地而得名。
  循古探幽,在湍源村一睹湍源之尊荣:在层峦起伏的大山怀抱之中,在山脚一处并不算高的高台之下,一注清流蜿蜒而下,于一棵有400余年树龄的核桃树脚下形成一方碧绿如玉的小水塘。水塘旁,由内乡县委、县政府在2009年树立的“湍河之源”纪念石巍巍矗立。自此起步,这条日夜淙淙流淌的涓涓小溪迤逦南下,在接纳25条河溪之后,在大块地村形成湍河主流,县境内她串起7个乡镇54个行政村。湍河河道最宽阔处可达数里,最窄处仅有百余米。该河因上游地段河道狭窄,水流湍急而得湍河之名。
  伏牛北耸,峰巍巍而路远;湍水南去,水滔滔而势众。湍河全长240公里,内乡境内有124公里,流域面积达162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6%,一路奔流,入汉水,进长江,注东海。灵动的湍河给内乡人民带来了上天的福祉,内乡古八景之中,“湍水春涨”、“垂柳含烟”、“钓台烟云”占其三。历史上的湍河两岸,山青水晖,远山流露,平畴凝翠,水先天色,令人痴醉。
  传说,早在两千年前,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做南阳太守,先后在湍河上兴修了“六门堰”、“钳卢陂”两次水利工程,涝可蓄水,旱可浇田,给百姓带来巨大效益。为彰表功德,后人将他们称为“召父杜母”。明清时期,湍河是豫西南一带主要的水运航道,每年夏秋时节,河水上涨,山货装船运往襄樊、汉口,再运回本地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品。遥想当年,湍河上下,白帆悠悠,浩浩荡荡,一派繁盛之景。


板场乡青峰崖大坝“高峡出平湖”


  然而时过景迁,随着气候的变化及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和沿岸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激增,湍河的水量逐年变小,枯水季节,河床裸露,甚而在1998年断流竟达一月之久。
  变“瘦”的湍河,给内乡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在赤眉镇内,有两处明朝时沿湍河两岸修建的石堰因河水水位降落而不能使河水入堰,数千亩水田变旱田,类似的还有其它六道堰望水兴叹;地下水位降低,使与湍河相距2公里的赤眉镇区的机井在旱情严重时抽不出水,赵店乡张庄等村上千眼的家用压水井干枯,人畜饮水受到挑战;沿河两岸稻田因缺水而使种植面积急剧缩减到不足2000亩;更令人心疼的是夏秋丰雨季节,大量的河水白白流走……
  哭泣的湍河,引发人们深沉的追问:湍河的生命在哪里?

 

                                                       湍河之兴
                                    “一举五得”的截潜流大坝串起生命之魂
    
  对湍河截潜流大坝的认知,是从赵店乡红堰大坝起步。
  循湍河而上,湍河赵店乡段一处别样的风景扑入眼帘:一堵水坝拦腰切过河面,坝的上面是数里之长的水面,水色清绿,波光粼粼,水上白鹭翻飞,水面野鸭游戈。坝顶不时的有行人穿行,坝底则有股股清流奔流而下。在大坝的东西两岸,蓄积的河水自流灌入堰渠。
   “红堰截潜流大坝的建成,一举改变了这一河段沿河两岸数千名群众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存条件,在涵养水源,保护生态上也发挥极大的作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水利工程师、该大坝总设计张正钦一语破的。
  他说,近年来由于河道采砂量的激增,而使河床降低,加之生态环境变化而带来湍河水量的锐减,致使湍河沿河区域地下水位普遍下降3至5米,导致这一河段沿河两岸数村群众的上千眼自压水井“吊”了起来,机井也抽不出水,农业灌溉及人畜饮水受到严重影响。这一河段两侧清代就建好使用的红漯堰、广洛堰渠的堰门入水口被“悬”在河岸不能进水,昔日数千亩的水田变成了今日之“望天收”的旱田。尤其是到了每年的夏秋时节,暴涨的河水不仅仅是从人们眼皮底下白白流走,而是在发起威时还影响到河堤安全。

 


 七里坪乡牛王庙大坝施工忙


 

  如何消解湍河之症?反复的科学论证之后,答案就是修建截潜流大坝。
  何为截潜流大坝?它是在深挖河床之后筑起的拦水坝,拦蓄地上明流,拦截地下潜流,大坝蓄满水之后自动下泄余水,不影响水生态及下游用水,表现更为突出的是在汛期时能为肆虐的洪水套上“笼头”,又迫使白白流走的水留下来造福一方。
  最初的这一理念,在内乡人手里再经过设计创新,又赋予了新的内涵:坝桥结合,解决两岸群众过河难题;坝堰结合,使昔日的堰渠“老树吐新芽”!

    关于湍河截潜流大坝的修建,里面还蕴藏着太多温馨而感人的故事:

    2011年7月12日,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不但使湍河红堰村河段决堤,而且冲毁了原有的一座漫水坝,肆虐的洪水严重影响了两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痛惜的是,在这年的8月12日下午,红堰村69岁的农村老太太柴小女在这一河段的河边洗衣服时,在抢救回4个落水儿童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最美奶奶”柴小女的壮举感动中国。
    “最美奶奶”的壮举感动了无数的人们,在这其中也使一位在外创业有成的内乡籍人士无比的感念,也几乎是从那一刻起,这位至今仍不肯对外透露“个人信息”的内乡人,义无反顾的捐出180万元现金,委托内乡县委修建红堰截潜流大坝。
    一个英雄的壮举,引来一位“无名”爱心人士的义举,接连引发出连锁的“酵母效应”:
    河南牧原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英林捐款200万元,支付福山截潜流大坝建设;南阳菊龙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国定义捐500余万元,独自修建雍河坝桥;七里坪乡后坪村的群众自发捐款30余万元,用于牛王庙大坝修建……

  如今,投资200余万元已建好近两年的内乡湍河第一坝――红堰截潜流大坝“小马拖大车”,发挥的效能令人始料不及:河段两岸的地下水位普遍抬升4米以上,几近废弃的机井和群众的自压水井又发挥了作用;“一坝管两堰”,使堰河所到之处一年间新恢复稻田3000余亩;坝桥结合的模式,终结了两岸数千名群众脱脚过河的历史;重新加固的堤防,使湍河河堤的防洪标准由20年提高到50年;1.5公里长的洄水水面、40余万立方米的蓄水,再现了江南水乡的神韵,生态环境大为改观;日夜自流而下的余水又满足了下游用水的需要。
 “截潜流大坝的修建,涵养了水源,保持了水质,保障了民生,赢得了民心”。作为湍河整治的“总设计师”、内乡县委书记全新明这样认为。二年多来,他的足迹曾数十次留在了湍河上下正在建设的一个个大坝之上。
  被誉为“小工程大民生”的红堰截潜流大坝,堪称湍河治理的经典之作。伴随它的成功运行,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它的这一模式正在湍河上下被渐次复制。
   七里坪乡牛王庙截潜流大坝即将竣工,今年即可在这一深山区新增稻田1500余亩,在其之上的三道河截潜流大坝也已开工;板场乡去年修建的青峰崖截潜流坝,再现“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色,在发挥涵养水源、恢复生态作用的同时,又解决了防洪及一个乡镇镇区居民的生活用水困难;赤眉镇鱼贯口村双龙堰大坝的恢复,使内乡历史上有名的“鱼米之乡”焕发生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境令人艳羡,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来视察之后大为赞赏;眼下正在加紧施工的赤眉镇福山截潜流坝建成之后又是“一坝管两堰”,可恢复稻田5000余亩。采访时该镇干部别红岩说:“听说修建堰坝,群众成群结队前来观看,那个高兴劲儿真的没法说”。
  提及高兴劲儿,赵店乡农民企业家谢国定特别值得一说。这位迄今仍“朴素的像老农”的企业家去年以来竟拿出500余万元,正在他家乡所在村的湍河上修建名为“雍和坝桥”的截潜流水坝。4月初,实地踏看,这座520米长、河床以上2.7米高(河底8.7米深)、8.4米宽的水坝几近建成。指着河两岸的双河堰、岗堤堰“悬”着的两个堰门,谢国定说,待水坝蓄水后河水可自入堰门,沿河两岸三个乡镇3万余亩耕地基本实现自流灌溉,地下水位的抬升可有效缓解数万名群众的用水困难,也可解决两岸群众过河难题。畅想畜水后的一库清水,谢国定高兴的说,到时候“我又可以象小时候一样到湍河里逮鱼摸虾了”,美滋滋的神态溢于他的言表。


 赵店乡雍和大坝呼之欲出


  是何原因让这位抠门的农民出此举动?四岁丧父、曾经饱尝饥饿之苦的他说出了初衷:“是当地父老乡亲的关照,是共产党的照顾才使他有了今天,这是知恩图报”。他补充道:小家连着大家,修建水坝,涵养了水源,恢复了生态,这也是咱农民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为更好的涵养水源,该县在“得”与“失”之间做出抉择:仅三年间就拒绝5家以上高污染、高用水的大个企业落户,县内则对数十家污染企业予以关停。这样做,尽管表面上看县内“失去不少”,但却换得了青山葱茏、青水长流。
  眼下伴随湍河截潜流大坝的渐次修建,湍河模样大为改观。兴水兴民,是人民的期待,是政府的责任;水美生态美,则体现着内乡人民对“国字号”工程的尽责和担当!
    
                                                       湍河之梦
                                          灵动的湍河托举绚烂的梦想
    
  梦高远,自飞翔。“复活”的湍河愈发灵动起来。她穿越深山,淌过平原,一路扭动的身躯象一个舞者,在翩翩起舞间托举起内乡人的新梦想。
  “工厂化育苗,机械化插秧”。在采访内乡县政府党组成员於景银时,在谈及今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倍增计划之时,他说出了今年乃至今后内乡发展水稻的一个关键要点。“内乡水稻种植面积历史上曾突破8万亩,今后只要解决好湍河‘水’的问题,通过三到四年的发展,全县水稻种植面积可恢复到2.5万亩以上”。做为全县主抓水稻生产的领导,这位在乡镇工作30余年的“老农业”大谈他的“水稻梦”。
  在有“鱼米之乡”称谓的赤眉镇夹道村走访时,这里的群众对湍河的认知朴素而富有哲理。一位老农说:“有水人自灵。湍河水使我们养稻,又能滋润这里的气候,水能养人呐”。
  这位老农的话意在县城得到更多的佐证。近年来,该县投资巨资改造毗邻县城的湍河河道,眼下已建起4个橡胶坝,河水洄流长达5公里,蓄积的湍河水如一条长长的宽阔的玉带依偎着县城。湍河两岸,一年四季,花木葱茏,人们垂钓泛舟,怡然自得。美丽的湍河在造福百姓之时,也涵养着水源,为丹江口水库区水源的丰沛和洁净默默的奉献。“以湍河为轴打造20公里的秀美景观带,再造一个‘北国水乡’”。该县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孙玉莉说出了内乡县三年内的湍河治理规划。
  山靠人养,养山即养水。为改善湍河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母亲河的血管里永续输入不竭的“血液”,该县硬起手腕大搞生态综合整治。十万亩茶叶、十万亩油桃、十万亩核桃,三个“十万亩”,托举生态梦。这一大规模的造林规划再有三年就可完全实现。林多了,小气候变好了,涵养的水源必将使湍河张扬出更加鲜活的生命之力。


湍河岸畔好风光


  采访之时,徜徉于湍河两岸,看到清且涟漪的湍河之水,回想起湍河上下穿珠成串的碧泓,使人心旌骀荡;展望平畴凝翠,勾起无限遐想。在美好的回味之时,水面上数只白鹭腾空而起,循望其倏然而逝的优美倩影,我臆想,她们是要飞往丹江库区“讲述”湍河发生的故事么?!    

上一篇:“5+2”经济合作活动考察团在内乡考察      |      下一篇:全县组织工作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