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科教文卫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力内乡 > 科教文卫
曹玉华:大山深处的坚守
添加日期:2013-08-30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这是一所只有一个教师的学校,一个人既当校长,又当老师,还是学生的保育员、炊事员,却承担着从学前班到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学任务。在四十四年的时光里,她坚守深山,送走了一茬茬学生,为可爱的山里娃们编织着走出大山的梦想。
      这听起来好像一个传奇,但故事真实地发生在内乡县瓦亭镇药山小学陆山教学点,故事的主人公叫曹玉华。
                                                         
                                                                 那山,那人,那学校
    
      2013年8月24日,记者顶着炎炎烈日,徒步翻山越岭,走近了那山那人那学校。
      这是一次费尽了周折的采访。从瓦亭镇向西,连绵的群山一直铺排到淅川县的马蹬镇丹江口库区。陆山教学点就位于距离瓦亭镇三十余里的药山村境内,从药山村部出发,再徒步爬山二十余里,才看到了坐落在一处地势开阔的半山腰上的陆山学校。


                                                                曹玉华,行走在山路上
    

     “陆山学校建于1969年,由于到村部学校山高路远,周围五个村民小组600多口群众的孩子都在这里上学,曹老师从建校起就一个人在这里任教。”随行的药山村主任李天顺告诉记者。
      从这位药山村“当家人”口里,记者了解到更多曹玉华的故事。曹玉华本是淅川县马镫镇人,高中毕业嫁到了药山村,陆山学校建成后,被村民一致推选到学校任教,从每月3块钱、6个工分的代课教师干起,到1990年考上师范转正,经历了从代课教师、民办教师到公办教师的身份转移,唯一没有变化的,就是一直坚守在这个偏远闭塞的学校。几十年,曹玉华像一根山藤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一头青丝染成了白发。
  顺着布满荆棘的蚰蜒小路,几经攀爬,终于在陆山学校见到了曹玉华老师。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这就是一所学校。只见两间平方孤零零地立在山腰上,周围都是茂密的山林,还有两间刚建成的新房正在粉刷。见到记者到来,两手沾满水泥的曹老师一脸激动地说:“新房建好了,秋期开学,娃儿们吃饭、住宿再不用遭罪了。”

新房建好了,笑容写在脸上

    原来,近两年学生增多,原有的房子不够用,学生吃饭住宿成了问题,今年县教育部门专门拨款建起了新房。说话间,记者看清楚了眼前的曹老师――一头花白的头发,面容清瘦,一脸沧桑,但精神乐观矍铄。
                                                           

                                                                   为了心中的山里娃
   
    
      开门见山,抬脚爬坡,放脚下山,已成为曹玉华几十年习以为常的习惯。早几年,学校条件非常简陋,教室是土坯房,课桌凳是用石头搭木板垒起来的,尤其是吃水更难,要翻山越岭到山沟里去挑,挑一担水要一两个小时,途中需要歇几次。为此新分来的教师教到不了几个月就走了。望着大山里孩子们期盼的眼睛,曹玉华下决心在这个深山独校扎根安家。
      寒来暑往,每年都有二十几个孩子来报到上学。这些孩子们分散在附近的几条山沟里,山路崎岖再加上野兽出没,必须得有人接送,尤其碰到大雨天气,山洪裹着乱石汹涌而下。为了学生的安全,每天下午放学,曹玉华总是分几路把孩子们一一送回家。多少日子,她都是踏着落日放学,披着星星回校;多少次,她摔得泥一身水一身的。除了上课和护送学生,曹玉华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负责几十个孩子的午饭。为了方便孩子们生活,她还自己在山腰里开辟了一块菜园。为此,李天顺动情的说:“像这样的教师真是少有呀,曹老师把学生当成了自家孩子!”

 

陆山学校

     2007年8月6日中午,曹玉华在家做饭,学生胡晓晓发了高烧。孩子没爹没妈,跟着爷奶生活,由于交通不便,胡晓晓爷奶年龄又大,抱不动孩子,情急之下,曹玉华和丈夫一起抱着孩子去瓦亭镇给孩子看病。当她返回来时,自己家的房子上浓烟滚滚,不争气的柴火把她家的房子燃着了。这一年,无家可归的她只好搬到单身汉弟弟家中去住。
      去年冬天,曹玉华为给学生补课,下坡时一连串翻了几个跟斗,当来到陆宏恩家时,成了一个雪人。陆宏恩一家人都愣住了,激动地说:“曹老师啊,这么大的雪,你怎么还来呀?”这样的事情,在曹玉华几十年的生活中,已成了家常便饭。
      2008年8月,曹玉华已到退休年龄。在马蹬镇上做生意的儿子告诉她:“你退休了来街上照看孙子,你一个人在家我们也不放心。”她却告诉儿子:“咱老家偏僻,吃水又困难,老师们都不愿意来,陆山的孩子更需要我,我和孩子们在一起不寂寞。”就这样她又回到了深爱的学校,与大山里的孩子们朝夕相伴。

     几十年里,经曹玉华教过的学生,有30多个考上了大学,走出了深山,飞向了全国。每到春节,一声声电话祝福成为她最大的幸福。而她历经几十年探索出来的复式班(一人教多级)教学法,也于1995年荣获中南六省复式班教学成果奖,被树为贫困落后山区的先进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如今,被药山村群众奉为恩人的曹玉华仍在这条山路上坚定地走着, 她已经在陆山教学点整整教了三代人,连那留在山路上的每一个脚窝,也深深地记住了她......   
   
   

上一篇:城镇三小召开新学期第一次全体教师会议      |      下一篇:菊潭学校装饰一新迎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