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我县第一家早教
三岁前的宝宝有必要接受早教吗?
科学研究证明,宝宝一出生,脑重量
大部分家长都选择在孩子2.5岁---3岁时送孩子上幼儿园,而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入园初期都会产生“分离焦虑”的不适应现象,部分孩子会持续2-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这对孩子和家长的心理及生理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而3岁前让孩子参加幼儿园亲子班婴幼衔接潜能开发课程后,孩子会在非常自然轻松的状态下熟悉接受幼儿园环境及作息时间,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一起游戏、活动的集体生活,从而为正式入园做好更为充分的准备,大大缩短孩子入园不适应时期。独生子女在三岁未上幼儿园前,在家庭教养方式下,普遍缺乏与同龄孩子交往社会性经验,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从而对其将来的集体生活造成困扰。
因此,让孩子在0-3岁这一个性品质形成最重要的时期进入亲子班,是对孩子社会性发展需要的一个促进手段,同时,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对孩子完整的人格个性形成将有重要的帮助。
而一谈到早教,我们的父母就想到如何开发智力,提高孩子的智商,如何让孩子聪明等等;其实孩子从一出身都比我们成年人聪明,所以从智力的角度来说,我们做父母的大不可必操心,而我们恰恰忽略的是孩子性格行为习惯方面的培养。对于家长的困惑和早教观,有专家表示,教育往往不能立竿见影,它具有潜在作用。早期教育与小学教育模式也不同:是通过孩子活动――玩、摸、走来增长他们的一些能力,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学前教育的一个导思想应该是:在游戏中教与学。有业内人士提醒家长不要陷入早教误区:
早教机构不是幼儿园。不少家长把早教机构当成了幼儿园、游乐场,带孩子到早教机构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互相接触。带着这种思想让孩子上课,不会起到什么作用。
其次,早教不是万能的。 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早期教育变成超常儿童,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早期教育首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应过度强调技能。
此外,孩子父母是早教成功与否的关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要把在早教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才能对孩子进行真正的早期教育。
父母是婴幼儿最早和最多接触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早教中心的老师或婴幼儿的看护者。所以,我们强调父母应该通过加强自我教育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生活和受教育环境,强调以父母自我教育和家庭教育为主的早期教育理念。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具备超常潜能的天才儿童,但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不知道应该给与孩子什么样的教育,误以为教会孩子掌握一种乐器、学会一种技能就是智力开发,就能培养出天才。重养轻育、重智力轻品德,从家长和教师的立场上一味地向孩子强行灌输种种超前的知识。以至于孩子在不当的教育体制下,学校和家庭生活都得不到幸福,他们的思考模式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追求的目标是家庭、老师或社会给予的,生活的目标不是追求快乐,而是完成家庭、老师或社会给予的任务。最终不仅没能开发出孩子的天才潜能,甚至葬送了孩子的美好前程。
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孩子填塞知识,而是激发孩子的内心需要,给他们独立学习和获得经验的机会,唤醒他们来自灵魂和内在的某些能力,最终成为有独立精神的会思考、能实践的自由人!因此,因该把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良好的性格和智力开发作为早期教育的三大目标,以挖掘潜能为目标的教学内容、以学员为中心的方案教学模式,根据孩子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孩子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为主题实行以他们为中心的方案教学,并引导父母与孩子一起互动,以促进儿童身体、智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中国的父母都知道这个理儿,可是真去躬行的却不多。因为他们心里大多有这样一个误区,也可以说是两个“担心”。一个是孩子太小,不懂事儿,告诉他什么也不会往心里去,担心白费劲;另一个是有的个别父母,甚至还有怕把孩子“脑子”累坏了的担心。实际上不是这样。人的脑神经细胞大约有140亿个,其中70%~80%是在3岁前形成的。小孩到了6岁时,脑重量就能发展到
中国的朱先生和英国的卡斯比教授,虽然生于不同年代,不同国度,但他们对人“基本定型”年龄、作用、意义的理论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一古训,便是我们认为父母们给孩子们安装软件应拿捏得“及时”。如果有谁忽略了这个期限,错过了这个时机,这会对孩子的成长相当不利,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