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导读]河南人每年吃20亿碗烩面,省商务厅称将认真研究烩面产品标准化、标准店等问题,适时制定“烩面标准”。6成网友支持制定,也有人反对:都是一个味还有什么意思?
早有兰州牛肉拉面发布了统一标准
近有我省商务厅答复提案:适时制定“烩面标准”
赞同者:此举保护烩面文化;反对者:如果都是一个味儿,吃几天就腻了
□记者 刘江浩
引子 薄薄的面片,在大师傅手里,倏忽间拉成长长的薄条。瞬间下锅,上下翻飞,似游龙飞舞――烩面,对多少河南人来说,一天不吃想得慌。有人甚至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到河南不吃烩面,遗憾!
在河南众多面食中,烩面是代表之一。在我省不少城市街头,各种烩面馆比比皆是,但由于没有工业化的生产标准,没有数字化的配方,所以缺乏稳定的口味和质量标准。今年年初,有政协委员递交提案,建议打造河南烩面饮食文化特色。近日省商务厅答复,将适时制定“烩面标准”。此消息一出,立即引发网友热议。对于老吃家来说,河南烩面到底需要不需要制定标准?
讲述
烩面逐渐丢掉了“传统味儿”
对于一个烩面“吃货”来说,看见烩面馆,总想进去尝一尝,比一比,哪家做得最好。“吃了那么多年,越来越觉得,年少时的那种味道已经很难再找到。”他说。
高新伟,老郑州。从小吃着烩面长大,在他看来,就算是燕翅鲍,也没有一碗烩面吃着得劲儿。因为好这口儿,索性,他就开了一家烩面馆。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郑州,经济刚刚有些起色,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他的记忆中,充满了烩面的美好味道。
那时的烩面馆里,几乎没什么菜,只有烩面,5毛多一大碗,吃得肚圆。但是,那时的烩面馆既不多,也没现在那么火爆。
他说,原来的烩面分为标粉和精粉,标粉的面黑一些,粗一些,而精粉的面,要白一些,细一些,与现在不同的是,那时吃烩面可以加汤。
那时,吃的都是真材实料,羊骨头汤,是用煤火小火慢慢熬制而成,羊是喂了好几年才长成的。“现在大环境变了,人心浮躁,原材料的质量没有原来那么实在。”高新伟不无遗憾地说。
现状
烩面制作工艺、口感参差不齐
走在郑州的大街小巷,大大小小的各种烩面馆扎堆,像具有百年老字号的合记、萧记等。河南各地也都有自己的烩面。周口鹿邑的烩面,南阳方城的烩面,开封的尉氏烩面、新乡长垣的烩面。在一些城市经常可以看到,一间小小的门店里,几张桌子,几把椅子,便是一家烩面馆了。但是,无论高端还是低端,各地烩面因为工艺、配料不尽相同,所以口感参差不齐。
今年年初,河南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汪德峰递交提案,建议打造河南烩面饮食文化特色。
近日,省商务厅答复,将加强烩面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宣传,认真研究烩面产品标准化、标准店等问题,适时制定“烩面标准”。
疑问
有没有必要建立标准?
一周要吃好几次烩面的郑州市民王先生很担忧,如果制定了烩面标准,到哪儿吃的烩面都一个味儿,怎么能满足不同群体的口味?
但是,一位经常到地市出差的市民刘先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有一次,他去某市出差,忽然看见一烩面馆,进去落座后,服务生过来问,烩面要肉的还是素的?由此他得出结论,可见河南烩面多么缺乏统一的标准。
省内一位餐饮人士认为,从兰州拉面近几年全国遍及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正是因为有了统一的制作标准。2007年兰州拉面节期间,面向全国发布了《兰州牛肉拉面标准》,要求全国所有从事兰州牛肉拉面的经营户,按照此标准严格操作,规范行业行为。
此外,兰州市面向全国征集标示,统一形象标志,并通过举办“兰州拉面节”,进一步强化行业标准,促进其向产业化发展。2010年7月1日《兰州牛肉面商标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实行,兰州拉面有了自己的商标,如果乱挂兰州拉面就属侵权。